青岛仲裁委员会是如何通过提升案件办理质效增强公信力的?

2025-10-29 11:08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感谢于永志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媒体朋友们,请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广中文网记者:

  刚才,吹风会上也提到青岛仲裁委员会入选了司法部部署实施的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培育工程首批22家仲裁机构名单。请问,青岛仲裁是如何立足青岛城市发展定位来谋划和推进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的?

  蓝斐:

  青岛作为现代海洋城市,北方对外开放门户,承载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重大国家战略。青岛仲裁委员会紧密围绕中央和省委对青岛城市发展的定位来谋划和推进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工作,精准融入中心大局,积极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展现服务涉外法治建设作为,相关经验做法获评全省涉外法治建设优秀案例。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开放合作。仲裁委员会设立上合示范区国际仲裁院,丰富案例发布、政策宣讲、专题培训等服务形式,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联合胶州市法院,在上合示范区成立“法正·亲和”工作室,成功化解一起涉印度企业的农产品贸易纠纷,当日完成仲裁调解和司法确认。入驻自贸区,配备常驻仲裁秘书,年均提供咨询、调解、审理等服务百余次。携手黄岛区法院,高效化解一起涉意大利企业历时三年的跨境合同纠纷。司法部上合组织国家法律服务高级研修班、商务部发展中国家新型国际贸易业态合作发展研修班专门到访观摩学习。

  二是融入中央法务区建设,聚力服务升级。入驻青岛中央法务区,延伸仲裁服务链条,靠前提供咨询、立案、开庭等服务,举办国际商事仲裁研讨、印度仲裁实务培训等,打造涉外仲裁服务前沿阵地。在青岛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区首次开庭审理一起标的额超千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当日成功调解结案,达到定分止争效果,充分彰显仲裁高效、专业、灵活的优势。与青岛国际商事法庭、青岛知识产权法庭等落户部门加强沟通,就仲裁保全、仲裁协议效力、仲裁裁决司法审查、法律适用等事宜协作联动,营造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合力提升法治共同体协同建设水平。

  三是助力航运中心建设,拓展海事仲裁。主动对接中国经济信息社,研学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增加在伦敦、新加坡、纽约三个国际性仲裁员协会注册仲裁员数量,海事海商仲裁员已达157名。联合自然资源部北海局、青岛海事法院、山东海事局、青岛海事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等,开展涉海企业走访和培训活动。2023年、2024年和2025年前三季度,受理涉海案件为81件、129件和101件,同比增长15%、59%和36%。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青岛仲裁委员会在中国仲裁公信力评估中连续获评全国十佳仲裁机构,其裁决质量在全国仲裁公信力评估中名列前茅。请问,青岛仲裁委员会是如何通过提升案件办理质效增强公信力的?

  郭瑞:

  近年来,青岛仲裁委员会推进“亲和仲裁”具象化,贯彻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理念,朝着案件管理专业化、程序服务精细化的方向持续努力,不断细化标准、优化流程、实现仲裁案件办理质效跨越式提升。

  一是抓环节、重质量,促进纠纷解决流程规范结果公正。推进关键环节规范透明。制定《仲裁庭指定工作指引》,实现仲裁庭组成人选确定过程透明化、专业化,让“谁来裁”的过程公开可溯。推进复杂程序标准明晰,针对追加当事人、多份合同合并、仲裁员披露等实行模板化操作、清单化管理,确保标准一次厘清、流程一次办结,让高质量程序管理与程序公平公正在每一个环节深度融合。推进实体审理标尺统一,探索逐步建立类案裁判基准,推动“类案同裁”,让“裁得公”的结果有章可循。

  二是优流程、缩周期,实现案件审理速度再创新高。制定落实《青岛仲裁委员会庭前程序指引》,引导仲裁庭做足庭前准备、探索一次开庭审结,为快速解纷筑牢基础。2025年前三季度,传统案件一个月内快速结案数量同比增长113%。科学增加开庭排期,推行双休日开庭,2025年前三季度,传统案件开庭数量同比增长32%;互联网案件书面审理同比增长305%。推动核阅机制精细化,明确边界、细化规则,实施差异化核阅,兼顾裁决质量和仲裁效率。2025年前三季度,传统案件核阅件次同比增长54%,互联网案件核阅件次同比激增558%。

  三是强裁决、促调解,力求案结事了定分止争。近年来,青仲把“仲裁+调解”理念贯穿案件审理全流程,裁决与调解的“双轮驱动”,刚柔并济,既保障了仲裁权威,又凸显了柔性解纷优势,让当事人在高效化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度。2025年前三季度,裁决结案数量同比增长71%,裁决质量与效率同步提升;调解和解结案数量同比增长45%,有力推动矛盾纠纷“案结事了”。

  全国基层党建网记者:

  “一裁终局”是仲裁的制度优势。但在实践中,有刚接触仲裁的当事人会对一裁终局有顾虑,担心合法权益得不到救济。请问,青岛仲裁委员会是如何加强各方面监督,打消当事人对“一裁终局”救济途径有限的顾虑的?

  高健:

  一裁终局,是仲裁区别于诉讼的独特优势,也是仲裁的一项基本制度,为快速、低成本的解决纠纷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实践中,确实有当事人在选择仲裁时会担心一裁终局是把“双刃剑”,缺少救济保障。青岛仲裁委员会在聚焦办理质效,不断优化内部流程,确保程序公平和裁决公正的基础上,近年来,不断打造多层级监督体系,自觉接受全方位、各方面监督,打消当事人对“一裁终局”的顾虑。多年来无被法院撤销案件。

  一是强化内部全程监督。仲裁委员会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又有机衔接的内部治理架构,组建纪律和职业道德委员会,将内部监督贯穿案件办理各环节。完善仲裁员信息披露制度,实行办案秘书、核阅专员、处长、分管副主任四级裁决核阅,建立专家论证、个案考评、仲裁秘书与仲裁员互评、类案评查等配套机制,确保仲裁庭在有效监督下独立运行。

  二是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积极协同市中级法院、青岛海事法院构建诉讼与仲裁衔接机制,全面落实仲裁法及司法解释,在《纽约公约》框架下,通过业务衔接机制实现实时监督,就仲裁协议效力认定、规范送达、仲裁员独立公正、当事人程序性权利保障等焦点问题及时研讨,在友好司法监督环境下规范开展仲裁活动;组织法官、仲裁员、仲裁秘书、业务处室负责人同堂培训,开展仲裁司法审查案件庭审观摩,推动形成规范的审查程序和统一的裁量尺度。

  三是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青岛仲裁工作成为常态,并转化为促进涉外仲裁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配合市纪委监委工作,以巡察、审计整改推动仲裁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37项管理制度,覆盖党建、财务、档案等各方面,确保日常工作有章可循。与市检察院建立检察监督与仲裁工作衔接机制,严防虚假仲裁、枉法仲裁。

  齐鲁法制网记者:

  我们知道商事仲裁需要当事人事先约定仲裁条款,因此引导市场主体了解仲裁、信任仲裁、最终能够选择仲裁是非常重要的,请问,青岛仲裁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于永志:

  针对商事仲裁条款须事先约定的特点,青岛仲裁委员会聚力打造了“知青仲·亲仲裁”拓展推行品牌,增强市场主体对商事仲裁的认知与信赖,进而选择仲裁、选择青岛仲裁。

  一是多维立体宣传,扩大青仲影响力。建立青岛仲裁网站、公众号,每日更新发布仲裁工作动态、典型案例分析、仲裁法律常识等信息,报道青仲工作成效。邀请市场主体、市民参加“走进青仲”“仲裁开放日”等活动,与仲裁员、专家等一起参加12次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和海事海商、涉外仲裁等工作情况,讲好仲裁故事。与省、市广播电视台和青岛日报社等权威媒体合作,宣传仲裁法律制度,解读涉外典型案例,发出仲裁声音。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展示青仲国际形象。

  二是协同联动发力,打造服务生态圈。推动与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功能区管委、商协会等合作建立30余项协作机制,将仲裁服务融入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商贸流通等领域,为企业走出去、请进来保驾护航。与市中级法院、市司法局、市贸促会等7家单位共建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与市委外办、市委台港澳办、市侨联、市工商联、市商务局等联动推行涉外仲裁,面向涉外市场主体举办培训、讲座等多项活动,助力涉外纠纷高效化解。与法院建立“仲裁+调解+诉讼”服务模式,推动实现诉讼与仲裁有机衔接,提高一站式仲裁服务水平。

  三是精准对接走访,提升服务精准度。创新“领导带队、专家参与、专员跟进”模式,大规模走访企业,提供“前端加强风险防范、中端做好纠纷化解、后端实现诚信履约”服务,提高青仲首选率。走访、调研、服务企业3000余家(次),面对面征求意见建议,会商解决问题。以服务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等为重点,直接与董事长、总经理商谈,跟进合同管理、申请仲裁、案件审理、裁决执行等全流程服务,引导企业从高管向下延伸了解仲裁法律制度。

  主持人:

  感谢于永志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青岛仲裁办,联系电话:85768508。

  本场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会报道,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