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将如何强化预案内容的转化,提升实战能力和公众自觉行动?

2025-10-17 15:21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谢谢冯伟先生的发布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发布人提到,今年我市修订印发了《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请问本次修订的预案有哪些变化?下一步将如何强化预案内容的转化,提升实战能力和公众自觉行动?

  魏刚

  感谢您对灾害救助工作的关注。2024年1月和8月,国家和省先后下发了重新修订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有关要求,并结合青岛的实际情况,今年6月份,市应急局组织对《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也进行了重新修订,由市政府办公厅进行了印发。新修订的《青岛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响应分级更加科学,量化指标更加精准。预案对四级响应机制和相应的量化指标进行了科学调整,更加符合实际,操作性更强,补充设置了“社会影响”弹性条款,避免机械套用数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修订重点针对干旱响应提出了特殊化的规定,建立了旱灾设定差异化报告机制(旱情出现初报每10日报一次/启动预案后续报每5日报一次),这也是基于近年来我市旱情多发做出的相应调整。

  二是组织架构更加紧凑,条块分割更加清晰。进一步强化了市防减救灾委综合统筹的功能,协调指导37个预案成员单位开展工作,建立了前中后期全覆盖的流程体系。前置部门包括气象局(预警)、水务局(汛旱)、海洋局(赤潮/风暴潮)等实时共享数据,后端联动部门包括金融监管局监管灾害保险理赔,发展改革委保障物资产能储备,大数据局建风险信息化平台等,实现了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无缝处理、有效衔接。

  三是灾情研判更加科学,灾后救助更富实效。秉承灾情救助“边处置、边核查、边报告”的原则,对灾情会商制度进行了改进提升,死亡失踪信息实行“先报后核”避免延误。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多灾种响应的有效衔接,做到抢险救援与救灾救助同步调度、同步跟进。创新资金保障措施,对灾后倒房重建工作做到精准化管理。今年以来,全市灾害民生综合保险救助各类受灾人员1304户共3976人,救助资金198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动区(市)级预案修订,同时强化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灾害救助责任落地。重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防救结合。强化救灾救助工作与防灾减灾的有效融合,强化风险预判与预案准备,针对区域灾害风险特点,动态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细化人员转移、物资调拨、安置点设置等操作流程,确保预案实用、管用。二是聚焦精准高效。进一步夯实物资保障,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完善调运机制,确保物资“备得足、调得快、用得上”,重点强化救助能力薄弱、多灾易灾镇(街)、村(社区)的物资储备,做到响应迅速、救助精准、保障有力。三是聚焦资源统筹。立足“平战结合、平急两用”,结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全面加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保障设施等社会资源统筹,在全面满足各类灾害事故应急避难需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防止资源浪费。

  山东商报记者:

  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加强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应急指挥通信在灾害发生时如何发挥作用?

  朱汝孝

  首先感谢您对应急指挥工作的关心。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贯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过程,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应急管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其重要性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前哨站”。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首道防线,而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则是预警信息快速、精准传递的核心保障。以气象灾害为例,气象部门通过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先进监测设备获取的实时数据,必须依托强大的通信网络,才能在第一时间将台风、暴雨、寒潮等预警信息,通过政务系统、手机短信、社交媒体、应急广播等多元渠道,推送至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和广大公众手中。例如在台风登陆前,气象部门借助覆盖全域的通信网络,将预警信息迅速传达至每个社区、村庄,让预警信息“跑赢”灾害,为群众转移、物资调配争取宝贵时间。

  二是应急指挥调度的“神经中枢”。灾害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体系需迅速整合多方救援力量,高效开展救援行动,这就对现场与各级指挥部、各救援队伍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出了极高要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能够将灾害现场态势、救援进展、人员物资需求等关键信息,通过高清图像、语音通话、数据传输等多种形式,快速、准确地回传至各级指挥部。同时,指挥部的决策指令也能借助通信系统及时下达至一线,实现精准调度。以地震灾害为例,如震中区域地面通信网络损毁,与外界失联。使用卫星电话、便携式卫星通信终端等应急通信设备,能够保障现场灾情信息及时上报。此外,应急通信车搭建临时通信基站,保障救援队伍的语音通话、视频传输和数据交互需求;无人机深入受灾严重的区域,实时回传高清影像,为指挥部掌握灾情全貌、科学制定救援方案提供直观依据。

  三是信息共享的“桥梁纽带”。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掌握的灾害监测数据、资源储备信息等只有实现实时共享,才能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应急指挥信息化系统平台必须以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为基础,才能保障多部门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以暴雨灾害为例,水文部门的实时水文监测数据、自然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应急管理部门的物资储备情况,通过通信网络实时汇聚至应急指挥平台。指挥部基于这些数据开展会商研判,科学制定救援方案,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和物资,可有效避免因信息孤岛导致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能力,确保在面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快速响应、科学决策、高效救援。

  青岛日报记者:

  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灾害风险日益严峻,请问市应急局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吕松涛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的规律性降低、不确定性增加,多灾种集聚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给监测预警以及后续的应对处置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今年以来,市应急局立足于“全灾种、大应急”,聚焦“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靶向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重点介绍四方面工作,概括为“三专一统”:

  “三专”是指三个专项,也就是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和防震减灾,市应急局承担上述三个指挥部办公室的职能,今年我们工作的一项重点就是推动三个专项预警发布机制化、数字化运行。

  防汛防台方面,建立了汛期“短临预警”和“预先号令”工作机制。会同气象、通信管理等部门和三大通信运营商,扩大精准短临预警叫应范围,将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领域551家重点单位和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共748人纳入短临天气预警“叫应”范围,进一步扩大“叫应”覆盖面,提升“叫应”的针对性、准确性、及时性。台风、强降雨来临前,启动24小时联合值守,根据预警响应情况“预先号令”防汛队伍、前置物资装备,确保平安度汛不出问题。

  森林防灭火方面,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依托27处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综合运用卫星遥感、航空巡护、视频监控、高山瞭望等多种手段,形成覆盖全市重要山体林区的立体化多维度监测预警网络。与此同时,森林防火期和高火险季,在开展全方位监测的基础上,组织气象、园林等部门,实行灾害风险联合会商,实时跟进森林火险信息,加强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动态更新防范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森林火灾风险。

  防震减灾方面,实现了关键设备的全面布防。建成市级地震台网中心,形成“8个测震台+6个强震台+7个微观前兆台+124个宏观前兆观测点”的地震监测网络。打造青岛市地震监测预警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接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站点123个,在各类人员密集场所部署预警信息接收终端483套,实现震情观测、研判评估、预警提醒等多功能“一体化”集成。

  “一统”就是强化市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的全面统筹。一方面是统筹灾害会商研判。建立《青岛市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制度》,定期组织气象、海洋、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综合研判灾害风险形势,提出防范建议,市应急指挥中心有效整合多部门监测预警资源,实现信息互联共享。针对重要天气过程、极端灾害天气和重特大灾害风险,加强深度研判,对重点地区滚动加密会商,重点时段短临预警“叫应”,为全市各级针对性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是统筹预警信息发布。优化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流程,接入短信、微信等11类发布渠道,确保高等级预警、短临预警等重要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暴雨、强对流预警提前量分别达到67.5分钟和50.0分钟,青岛地区大雾预警时间提前量30分钟。今年以来针对多轮低温雨雪、大风降温、强对流、台风、强降雨等灾害天气,发送全民防灾避险公益短信4次合计5200余万条,及时有效的防范化解灾害天气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支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主持人:

  感谢吕松涛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媒体朋友,请会后联系市应急管理局,电话:51917132。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的参与报道,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