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5位企业家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青岛市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与强劲动力。接下来进入交流环节,媒体朋友们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各位企业家进行交流。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俱总,您好。东方风电是中国风电装备行业领军企业之一,在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风电整机商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列,请问,如何看待东方电气风电产业未来在青岛的发展,并借力上合组织这个平台更好地走向世界?
俱龙: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东方风电的关注。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发展新能源是贯彻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的重要举措。发展风电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使电力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而且对保护环境等具有积极作用。
青岛市拥有870公里海岸线和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域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稳定,静风期少,海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巨大。山东半岛海域水深条件适宜,近海200公里内、水深100米以下区域的风能资源可支撑千万千瓦级规模化开发,为青岛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提供了天然优势。同时青岛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毗邻京津冀、长三角等电力负荷中心,海上风电可高效输送至电力需求旺盛区域,降低输电损耗。同时,青岛本地工业与城市用电需求持续增长,为海上风电消纳提供了稳定市场。
青岛开展风电装备项目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优越、风能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政策支持有力、市场需求旺盛。这些因素共同推动青岛在风电领域占据竞争优势,尤其是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项目开发方面,有望成为中国北方风电产业的重要枢纽。
青岛市政府积极响应《山东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和土地支持,鼓励风电装备制造和项目落地。并以即墨区为核心,通过东方电气等行业领军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风电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东方电气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要求,充分开发利用青岛市境内自然资源,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助力青岛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由东方风电在青岛市即墨区投资建设海上风电北方总部(海上风电产业园),项目共分三步实施:风电主机装配、科技创新中心(一期),电机、电控、运维中心(二期),叶片(三期)。园区建成投产后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和产业链协同,为青岛市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另外,风电国际市场巨大,走出去是东方风电长期以来的既定战略。根据全球风电理事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风能报告》,2024年全球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17GW,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占比60%,但我们如何在国内大容量装机应用到全球市场、如何融入国际市场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产业链紧密协同,共同破局,构建可持续合作生态。
另外,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为整合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资源,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在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东方电气集团牵头成立了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联盟理事长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担任;产业链链主由三峡集团山东分公司担任;副理事长由华能山东分公司、华电山东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宝鉴科技工程有限公司、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六家公司担任。同时成立青岛市氢能发展促进联盟和青岛市固态电池产业联盟两个子联盟。目前,联盟成员企业超过240家。
联盟以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为目标,围绕青岛市政府绿色能源发展规划与产业定位,坚守“填补空白、补链强链”核心宗旨,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整合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资源,进一步强化了本地化配套能力,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助力青岛市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可根据联盟成立风电国际创新中心,攻关关键技术,同时依据上合平台,推动组织成员对中国风电设备的认可。我们期待东方风电为青岛绿色能源转型贡献中国风电力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张立刚董事长,您好。作为超高压领域单项冠军,汉缆股份在国家“双碳”战略下,是如何运用自身品牌与技术,为绿色能源产业链赋能的?
张立刚: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它涉及了汉缆股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核心战略与使命担当。确实,我们早已不将自己仅仅定位为一家产品的制造商。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浪潮中,汉缆股份立志成为绿色能源产业链的“深度赋能者”“协同创新者”和“未来引领者”。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系统地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作为“深度赋能者”,我们将企业四十余年沉淀的品牌信誉和技术硬实力,转化为了整个产业链最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第一,是我们的“汉河品牌”,也是产业链安全可靠的“基石”。绿色能源项目,如海上风电、特高压输电都是投资巨大、运营周期长达数十年的大工程,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极为严苛。我们“汉河品牌”四十多年来零重大质量事故的记录,以及服务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奥运会、世博会、粤港澳大湾区、三峡水电站、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年等国家级重大工程的履历,本身就是一种承诺。当客户选择汉缆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份对长期稳定运行的安心与信任。
第二,是我们的“技术”,也是产业链高效运行的“主动脉”。绿色能源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清洁电力“采得下、送得出、用得好”,靠的就是过硬的技术。
就在不久前,公司与中国三峡建工联合研制的750kV超高压电缆系列产品,成功通过了国家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掌握了750kV超高压电缆系统核心技术,也代表我们正式进入世界电缆领域750kV电压等级的“无人区”;这绝非孤立的突破,而是我们系统性研发实力的一个缩影。我们深度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并联合怀柔实验室等顶级科研单位,主导了多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电网的产业链核心项目。这些以前沿技术和关键材料国产化为目标的研发,正是为了给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其次,作为“协同创新者”,我们深知,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独自面向未来的挑战。我们积极扮演“链主”角色,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产业链上游,我们联合“国家队”,正向“卡脖子”技术发起攻坚,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长期以来,超高压电缆所用的绝缘料和屏蔽料,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为了打破这一局面,由怀柔实验室牵头联合齐鲁石化、汉缆股份组建了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团队,我们紧密协作,正逐步解决这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问题。这不仅是为汉缆自身的发展扫清障碍,更是为我们国家整个电力装备产业链的安全稳定,贡献了“汉缆智慧”和“汉缆力量”。
在产业链下游,与最终用户紧密绑定,从“供应商”转变为“共创者”。我们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电力公司,早已不是简单的“你下单,我生产”的甲乙方关系,而是“共研共创”的战略共同体。我们共同承担了国家2030重大专项、500kV国产绝缘料应用以及多个前沿的示范性工程课题。这种“需求牵引、深度绑定”的协同模式,正是我们能不断取得技术突破的“秘密武器”。
最后,面向未来,作为“未来引领者”,我们的目光始终聚焦于产业链的下一个风口和技术的制高点。
自“十三五”以来,国家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能源和清洁能源方面发展,汉缆早在1996年完成国内首根光电复合海底电缆,在海洋工程领域拥有50项专利,70余项专有技术,截至目前累计为海洋石油开发、岛屿供电及海上风电场提供了超过4500km的海底电缆。产品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荣誉。
近年来,随着近海风电将逐渐向着深远海方向发展,与漂浮式的风机配套的动态型海底电缆以及脐带电缆将会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汉缆自2014年率先在国内组织研发动态型海缆和脐带电缆,目前已经为国内的多个重点项目提供了电缆和电缆附件类产品的配套服务。随着深远海项目的离岸距离加大,配套的主送出类海底电缆将由现在的交流220kV三芯海缆向着交流330kV、交流500kV、柔性直流400kV和柔性直流525kV的方向发展。
面对深海远风、光伏氢能这样时代课题,我们将持续向那些“卡脖子”的技术堡垒发起冲锋。汉缆股份愿与各位同行一道,凝聚“链”上力量,彰显“链”上担当,不仅要做大做强企业自身,更要擦亮“山东好品牌”的金字招牌,为青岛、为山东乃至为国家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国商报记者:
刘刚总经理,您好。请您简要介绍下,目前,鹏辉能源主营产品及先进性以及对固态电池未来发展状况?
刘刚: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青岛鹏辉目前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其优势是长循环、高安全、长寿命。像电力储能,我们的电池循环寿命可达1万周以上,可达到12年至15年的使用寿命。从安全性上来看,针刺、挤压时不起火、不爆炸、不冒烟,重物冲击也没有安全隐患。低温电池可以在零下40度环境下使用,充放电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一般的电池是在零下20度,充放电效率大于70%。这得益于鹏辉能源独创的低温超导技术,在材料体系上进行创新。
我们这条新一代产线是一条完整的全自动高速产线,从投料到电芯测试完成,基本实现了无人化操作。整线大量引入了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和智能化物流系统,生产效率相比传统产线有大幅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更高:
1.在投料系统方面,我们采用了全自动的粉料和浆料输送系统。这不仅完全避免了人工投料的误差和潜在污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配比的超高精度和稳定性,从源头上保障了产品品质。
2.在物料转运方面,极片制造出来后,到电芯装配前的所有物料流转,全部由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和智能物流线来完成。物料不落地、不间断,实现了工序间无缝、高效的衔接。
3.电芯组装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环节。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大量的机械手和六轴机器人协同工作,完成诸如叠片、卷绕、入壳、焊接等精密操作。它们比人工更精准、更快速,也极大地提升了安全水平。
4.质量检测是我们的一大亮点。整条产线嵌入了32道CCD视觉检测系统,就像给了生产线32双永不疲倦的“眼睛”。每一件产品都要经过这些“眼睛”对尺寸、外观、有无瑕疵等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自动筛查,确保任何微小的缺陷都无处遁形。
5.最后在电芯测试环节,我们通过WCS(仓库控制系统)和RGV(有轨制导车辆)系统的联动,实现了测试流程的完全自动化。电芯会自动被送入测试设备,测试完成后又自动分流下线,整个过程无需任何人员干预,数据实时上传,可追溯性极强。
公司攻克氧化物基固态电池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新一代固态电池。该电池采用复合无机陶瓷电解质层取代传统隔膜,并运用特殊的电解质湿法涂布工艺,无需注液并有效解决了固—固界面阻抗难题,大幅简化了制造工艺。通过进一步优化材料体系和推动设备国产化,未来3-5年内,固态电池模组成本有望降至与液态电池模组相当。同时,固态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将拓展至-40℃~85℃,能量密度提升至320Wh/kg以上,在针刺测试中可确保不起火、不冒烟、不爆炸,具备卓越的安全性能,能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飞行器等高端领域。 目前作为链主企业,我们已经和北岸控股合作10MWh钠离子电芯储能示范项目,100安时电芯和海尔、海信在海外户用储能产品领域有深度合作。我们非常乐意把上下游企业,包括生产正极、负极材料,以及箔材、铝壳的企业都介绍到青岛、城阳。之前已经开过一次招商大会,当时来参会的企业有十几家,有非常大的意向在当地落地的大概有七八家。公司和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工程学院都有交流,比如说山东科技大学就设有储能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选择到青岛鹏辉工作。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新社记者:
张涛董事长,您好。我们注意到北辰循环正与西门子进行深入合作,探索资源循环领域的数智化和能碳管理。这听起来很前瞻,能否具体谈谈,双方如何通过AI和数字化技术,推动电池回收行业的转型升级,并为北辰及客户创造哪些新价值?
张涛:
感谢您的提问。与西门子的合作,对北辰循环而言不仅是一次技术合作,更是我们推动资源循环产业向数智化、低碳化升级的核心战略。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我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智慧化能碳管理”的数字底座。
依托西门子西碳迹(SiTANJI)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我们联手打造了国内电池回收行业首个基于区块链的实时碳足迹精算与溯源系统。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实时采集生产线上的能耗、物料流转和回收过程数据,再整合国内外权威的碳排放因子库,构建高精度碳核算模型——这一模型已获得TUV南德的认证。
这意味着,每一块退役电池从回收到再生的全过程,其碳足迹都可以被实时计算、动态记录,且数据上链、不可篡改。
这不仅为我们自身生产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更重要的是为下游客户提供了可信的低碳数据凭证,帮助他们应对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要求,顺利进入全球市场。
第二,AI和智能化技术正在彻底改变电池回收的运营模式。
在这个系统中,人工智能贯穿了安全识别、智能拆解、物料分选和工艺优化全流程:
通过AI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自动判断电池型号、健康状态,甚至损伤程度,并自动匹配最优拆解方案,大幅提升安全性和回收效率;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和优化整个工厂的运行,提前发现瓶颈、降低试错成本;
更重要的是,基于机器学习,系统能动态优化物理分选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提升退役动力电池全组分的分离回收效率,实现了“吃干榨净”和高值化利用,目前也在逐步拓展至湿法冶金环节的。
这样一来,我们将传统的“经验驱动”回收,升级为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现代化循环工厂。
第三,这一切最终转化为为客户和我们自身创造的三重价值:
低碳价值:经认证的碳减排量未来可成为参与碳市场交易的碳资产,为客户带来环境收益之外的经济收益;
信任价值:不可篡改的全生命周期碳溯源数据,为电池再生材料提供了国际认可的“绿色护照”,成为车企、电池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刚性需求;
效率价值:智能化系统使回收综合成本下降、效率提升,最终为客户提供更稳定、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再生材料,缓解上游资源压力。
总结而言,我们与西门子,不是在简单改造一条产线,而是共同定义电池绿色循环的新标准。北辰循环的定位,也正从一家技术型回收企业,迈向“绿色循环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和标准输出者”。我们也期待把在青岛验证成功的“数智化低碳循环”模式,推向全国,赋能整个行业,在未来推广至光伏、风电等更多新兴产业废弃物领域,为全球的“无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我就回答到这里。
中国企业报记者:
李荣忠总经理,您好。在海上风电领域,相较于其他测量技术,镭测创芯的激光雷达技术在应对复杂海洋环境、提升测量精准度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又能为海上风电场带来哪些实际效益?
李荣忠: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确实是行业内关注的焦点。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其中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重要使命。镭测创芯的激光雷达技术服务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
首先,在风电场开发的前期,精准掌握海上风能资源分布,科学选址是海上风电项目成功的关键。海上气象、水文、地质环境复杂,如风速、风向、波浪、海流、潮位等,且不同海域的风能资源差异较大。只有通过详细、准确的勘测,才能确定风场的潜在开发价值、优化风电机组的布局,从而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度电成本。而测风激光雷达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特性,在提升勘测精准度、降低运维成本、保障项目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
传统的海上风电前期风资源勘测及微观选址,测量方式大多采用测风塔,存在建设成本高、建设时间长、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塔体干扰等问题。而我们的激光雷达采用远程遥感探测方式,可在海上移动平台(如浮标)上进行测量,能快速获取大范围海域的风能数据,实现对海上风场的大范围三维扫描,全面捕捉风电场区域内不同高度、不同位置的风资源数据,实现秒级数据刷新率,1m距离分辨率,测量精度符合IEC及OWA国际标准,为风资源评估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持。激光雷达建设成本仅为测风塔的三分之一,极大减少风资源勘测的资金投入与建设周期,据相关机构测算,企业相关装备及技术已带动行业降本增效超30亿元以上。
在应对复杂海洋环境方面,我们的激光雷达技术有着显著优势。海上环境恶劣,强风、高湿度、盐雾腐蚀等因素都会对测量设备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提出极高要求。我们的激光雷达设备采用了特殊的防护设计,具备优异的抗盐雾、抗潮湿性能,即使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也能保持优秀的测量能力。可部署于复杂恶劣海况区域,通过太阳能、风力发电、蓄电池的风光互补供电方案,实现长时间无人连续值守。激光雷达支持北斗卫星数据传输,实现远程联网数据获取及设备监控。这种全方位的技术优势,为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迈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镭测创芯的漂浮式测风激光雷达是国内第一个成功实现商业化的产品,成功通过了DNV的分级认证和OWA STAGE2认证,目前已经服务海上完成近百个风电项目开发,广受好评。
在运营阶段,实时、精准的风况监测可以指导风机进行动态调整,激光雷达能够全天候、不间断地实时监测风场的细微变化,并将高精准度的风况数据传输给风电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风机的桨距角、偏航角等参数,使风机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这种动态调整不仅能提升发电量,还能减少因风况突变对风机造成的损耗,风机的使用寿命可以延长数年,大大降低了运维成本。激光雷达还可以实现对风电场大气湍流、风机尾流的快速实时监测,通过优化风机的排列方式,减少风机之间的尾流干扰,增加年发电量。
另外,风功率预测是风电大规模并网开发应用中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缓解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压力,提高风电接纳能力的有效手段,基于企业测风激光雷达产品,获取各垂直高度处风场数据,可以助力提升风电场的短期、超短期功率精确预测。
总的来说,我们的激光雷达技术,在海上风电风资源前期勘测、评估/微观选址、功率曲线测量/型式认证、功率预测、偏航误差修正、前馈控制、尾流观测、场群控制等一系列关键环节中均展现出了重要的核心价值。作为海上风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完成了风电全生命周期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及产品研发,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稳定可靠表现和高精度测量能力,为海上风电场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了有力支撑,不仅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益,更将持续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谢谢。
主持人:
感谢李荣忠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刚才,5位企业家做了非常精彩的分享,感谢各位带领企业在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开拓能源创新赛道上作出的不懈努力与骄人业绩。5家企业也是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的“顶梁柱”企业,下一步,在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的统筹引领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技术攻关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产业根基愈加牢固,青岛市的绿色能源产业必将以“绿”为翼,翱翔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天!
本场见面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见面会后还有集中采访环节,请企业家们和媒体朋友继续深入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