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刘晓倩女士的发布介绍。下面把时间交给媒体朋友。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企业报记者:
近年来,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推出的改革创新案例很多,及时回应了企业群众的关切,解决了很多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问题。为便于宣传解读,让企业群众及早享受改革红利,能否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通过改革推动服务优化升级的?
严云祥:
感谢您对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改革工作的关注。行政审批服务局应改革而生,改革是我们工作的生命线,服务是我们最纯的底色。近年来,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聚力政务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聚焦政府端的“高效”与企业群众端的“办成”,坚持改革创新和优化服务双轮驱动,不断提升办事便利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是紧盯需求搞改革。“办事过程中的痛点、堵点就是我们改革的发力点。”在服务理念上,持续推动“有什么给什么”向“要什么给什么”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比如,平度市探索推出的租赁土地快速审批模式,青岛西海岸新区“项目直通车”进工地,市南区、市北区构建楼宇政务服务网,实现“楼内事楼内办”等。在服务方式上,推出入户办、延时办、专场办、帮代办、跨域办、就地办“六办”协同服务新模式。比如,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行动不便问题,开展“入户办”;针对上班族“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问题,开展“延时办”;针对企业群众异地办事需求,通过配备“百事通”首席导办员,实现“跨域办”只找一人能办所有事。另外,今年DeepSeek火爆出圈,我们也即时推出了“边聊边办”服务模式,让企业群众聊着天就能把事办成。
二是协同联动抓改革。以前,“办事进多门、上多网、找多人、跑多次”是较为普遍的诟病,去年开始推出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其核心就是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多部门协同集成化改革,其目的就是推动“办事进一门、上一网、找一人、跑一次”,办事体验不断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协同联动改革,在制度建设上,制定改革创新试点任务过程管理规范,从选题、立项、推进到总结验收,进行全过程管理,确保改革的实效性、前瞻性和普适性。在协同联动上,鼓励区(市)自主创新,强化市级下沉指导,注重合力协同攻坚,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在工作推进上,建立多元化调度机制,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成熟一个、验收一个”逐项过审,确保改革工作不偏向、不走样、见实效。
三是典型引路促改革。近年来,全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持续深化改革组点串线、由线拓面,推动“破解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拓展,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在特色培育,发挥案例典型性方面。比如,市北区重点打造的台东、大鲍岛等特色街区政务服务示范点,胶州市重点打造的“1530”政务服务圈模式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点线拓面,提升案例代表性方面。本次选取的12个案例,涵盖“就近办”“网点办”“云帮办”等诸多方面,涉及工程建设、楼宇经济、数字赋能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多点发力、遍地花开。在价值挖掘,增强案例普适性方面。比如,青岛自贸片区高质量完成登记注册代理服务管理国家级试点,并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市场监管报》推广,相关做法已在全市落地。
各位媒体朋友们,改革的方向把握、宣传推广和成效验证都离不开你们的引导和监督,为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效,近期,我们将出台《青岛市打造“在青岛·青易办”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提智增效实施方案》,竭诚欢迎广大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的工作。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大众日报记者:
市北区的特色街区近年来人气火爆,像大鲍岛、台东步行街都成了网红打卡地。请问市北区在特色街区打造的“政务服务示范点”能给商户带来哪些便利,如何助力这些街区实现从“流量火爆”到“长久繁荣”?
王晓辉:
市北区素有商贸区的美誉。为更好地满足商户对政务服务的需求,市北区行政审批局在登州路啤酒街、台东步行街、大鲍岛、纺织谷、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嵌入式打造5处“街区政务服务示范点”,让商户不出街区就能办成事,以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助力市北区消费提振升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整合资源,打造集成化政务服务站点。制定《市北区特色街区政务服务示范点建设运行指导标准》,规范街区游客中心、招商中心、商协会等现有场所建设。聚焦经营主体需求,梳理确定13项高频审批和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联合街区管理机构、相关部门及银行、律所等成立“政务服务联盟”,提供创业补贴、融资贷款、政策兑现、法律咨询等10余项增值服务,做到“商”有所呼、“街”有所应。
二是联动多方,构建协同化三级服务体系。联合多方力量,构建“街区帮办引导—审批专业支撑—部门联动攻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街区选派服务专员,经统一培训后,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区行政审批局组建“一对一”街区青年服务队,对疑难杂症进行集中解答和业务培训。建立区级部门定期会商、综合研判的协同联动机制,为市场主体“减负”、为经济发展“蓄能”。
三是创新模式,畅通精准化赋能街区路径。打造“集成办”,以商户视角整合“一件事”,精简材料流程,推动餐饮店、个转企等“一件事”高效落地。打造“全时办”,匹配街区全年无休、高频流动特点,提供周末预约和“潮汐服务”。打造“上门办”,聚焦办事需求密集或新政策落地关键期,开展摊前办证、换证云提醒等服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上门活动,让市场主体就近享受到办事便利和政策红利。
通过在特色街区嵌入式打造“街区政务服务示范点”,实现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供给”,惠及各类商户近1万家。商户签约后,平均开业时间缩短40%,助力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40余家商户入驻,成功释放招商引力;“演出场所周期备案”有效激发大鲍岛、台东商圈演出市场活力,客流量提升20%,形成“审批提速—商户集聚—街区焕新”的良性循环。
谢谢大家!
青岛日报记者:
我想就李沧区打造的“区街一体的数智化政务服务综合体”提问,能否从企业群众办事的角度,举例说明这个综合体是怎么运行的,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遇到的哪些问题?
任志敏:
感谢您对李沧区政务服务的关注。下面由我来回答您的提问。李沧区聚焦企业群众办事方便,从人员、数据、管理等方面,将区政务服务中心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36项高频业务融合到了一起,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从企业群众的角度来看:
一是人员一体化带来的全域通办便利化。目前,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由区行政审批局统一配备,与区政务服务中心人员统一培训、定期轮岗,确保全区的服务标准和业务水平基本一致,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事。比如,一位市民家住世园街道,想在李村街道开店,相关审批既可以在区大厅、世园街道或者李村街道办理,也可以到其他街道办。即使有需要对场所等问题进行实地核验确认的,也可以通过一体化团队的内部协调合作和资源统筹,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保证市民的办事需求“高效办成”。
二是数据一体化带来的全时办事可连续。李沧区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区政务服务中心使用统一的排队叫号系统,并依托排队叫号服务链条构建了互通的全流程数据链,形成了比较详实的市民办件记录,方便市民在全区接续办事。比如,一位市民因为缺少材料等原因没有一次办完,在下次办理时,排队叫号系统可以根据办件记录,自动调配原窗口接续办理,或者市民也可以就近到所在街道的综合窗口取号续办,减少从头重复,保证市民的办事需求“一办到底”。
三是管理一体化带来的服务资源动态化。通过对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情况实时监控、量化分析,李沧区可以有效统筹全区服务资源,按需求精准调配,方便市民高效便捷办事。比如,李村街道的商圈在夏季到来时,一般会有餐饮业经营主体登记的业务高峰,当我们的数智化后台感知到这个业务高峰的时候,我们可以统筹调配人员临时帮办。人员来自统一团队,业务熟练,到岗就能干,有效减少排队时长,能保证市民办事效率“动态平衡”,让大家早办结、早营业、早赚钱。
我们希望通过人员、数据、管理等方面一体化、数智化的融合,实现全区政务服务一盘棋,为市民朋友打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也恳请市民朋友多提宝贵建议,让我们的服务更加完善,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政务服务社会合作是进一步推进政务服务“就近办”的重要路径,请问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延伸政务服务资源,拓宽群众办事渠道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
刘然吉:
青岛西海岸新区立足企业群众就近办事需求,在商业、人员等集中区域设置政务服务社会合作网点,搭配营商环境小站和商事登记便利举措,通过织密服务网络、升级服务体验、筑牢服务机制三向协同,进一步拓展新区“一站式、零距离、高效率”的政务服务圈。
一是科学多维选点,织密“全域覆盖、就近可及”服务网络。充分考虑区位特征、产业布局及服务需求,重点与银行、商街、楼宇、园区等开展合作。上半年新设氢能产业园、鑫江中心、宝丰物流园、工商银行等8处政务服务社会合作网点,累计提供咨询指导、证照办理等服务300余次。同步深化企业服务网络建设,累计开设106处营商环境小站,覆盖经营主体超3500家,针对需求推出11类60门培训课程。配套商事登记便利化举措,完成42家商业载体住所(经营场所)权属备案,18家住所托管企业为1639家经营主体提供入驻服务,进一步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二是创新四办模式,升级“精准适配、高效便捷”服务体验。聚焦全程网办、智慧审批等高频网办事项,就地提供远程帮办、陪同代办等服务,实现高频业务“视频办”;建立跨层级业务协调机制,由区政务服务中心按需对接、派单,提供市、区、镇街三级联动指导,实现跨级业务“联动办”;依托企业服务和项目服务“金牌团队”,现场办理商事登记领域批量、集中业务和工程建设领域时间紧、跨部门业务,实现特殊业务“上门办”;优化政务直办终端布局,提供24小时自助查询、打印、办理,涵盖税务、医保、社保、公积金、不动产等五大领域,实现简单业务“自助办”。
三是组建服务团队,筑牢“迅速响应、上下联动”服务机制。网点实施“1+1+N”服务机制(1名网点负责人+1名服务专员+N名三级联动专员),明确职责分工:网点负责人统筹日常运营、监督检查及协调对接工作;服务专员负责网点的现场咨询、帮办代办、综合受理;三级联动专员作为跨区域后台支持,按网点专员需求,提供远程指导及上门服务。依托青岛市政务服务跨域办“百事通”首席导办员联动服务机制,优化组建10人专业导办团队,覆盖工程建设、商事登记、税务、医保、社保等领域,摆脱“找不到人、找不对人”困境,有效提升跨域帮办协作效率。
感谢媒体的提问,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观海新闻记者:
近年来,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企业群众的办事环境越来越好,体验感也越来越好。请问,胶州市在提升基层办事环境硬实力和软实力,推动政务服务实现“就近办”“便利办”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郝世波:
首先感谢您对基层政务服务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在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精心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各级部署要求,聚力“1530”政务服务圈建设,推动基层政务服务持续扩能提质,在场所建设、管理运行、精准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
一是基层政务服务场所越来越便民。根据青岛市局的工作部署,我们以胶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为样板,1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完成迭代升级,实行“一窗受理”运转模式。同时,选取43处村(社区)便民服务站进行规范化打造,将其纳入“1530”政务服务圈建设,企业群众办事距离缩短至主城区15分钟,乡镇30分钟以内。
二是基层政务服务管理越来越标准。围绕现场管理、事项管理、基层培训标准化,我们指导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对纳入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建立标准化模板库并动态管理;同步坚持系统培训,每年制定培训计划,涉及“高效办成一件事”、帮办代办、礼仪等内容。
三是基层政务服务供给越来越精准。紧盯企业群众需求,我们指导12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全部实行“政企融合”管理模式,推出“延时办”“入户办”等服务,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远程视频勘验”等向基层延伸,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社会合作”综合服务站点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用户思维、有解思维、平台思维”,以需求牵引供给改革,锚定“强硬件、优软件、提服务”三个目标,持续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全力推进“1530”政务服务圈更高质量建设,为青岛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郝世波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会后可联系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联系电话:66209858。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6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参会报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