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各位主任的介绍。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医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下面进入交流环节,请媒体朋友们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全国基层党建网 记者:
崔教授,您深耕妇产科领域三十余年,在妇科疾病诊治中,您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强调“给患者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在从医职业生涯中有什么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故事,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崔竹梅:
感谢您的提问。特鲁多医生墓志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常说,给患者开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个诊疗细节。治愈疾病的同时,更要传递温度与希望。
我的从医生涯中,有一位患者的故事,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妇科肿瘤中,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叫绒癌,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对化疗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治疗过程往往充满变数。其中,一位32岁的绒癌患者,初诊时已出现双肺多发转移灶。经过数个疗程的规范化疗后,虽然部分病灶有所缩小,但右肺仍残留一个直径约5厘米左右的顽固病灶,建议手术切除减小肿瘤负荷。然而患者已历经数次化疗的身心打击,又要面临手术的风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在病房桌子上留了一张感谢医务人员的纸条,便办理了出院。当时,我因视神经炎在脑外科住院,得知她离院的消息后,我立刻赶回科室,拨打她和家属的电话,劝她回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经过一遍遍的劝说后,她回到病房。我打着吊瓶来到病床前安慰,跟她说“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会放弃,毕竟你太年轻了,还没孕育宝宝,我建议换一个化疗方案再试试”。病人说“我本来打算放弃了,看你生着病,还这么关心我,我不能辜负了你的善意。”那一刻,我知道,她重新燃起了希望。在全面评估病情后,我们启动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联合妇科肿瘤、生殖医学、肿瘤化疗、胸外科、呼吸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深入讨论。经过反复论证,最终为她量身定制了精准治疗方案。因为患者特别瘦弱,体重仅40kg,每一次的化疗都需要调整化疗剂量,严密观察化疗副反应。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她不仅成功战胜了肿瘤,还在两年后顺利诞下健康宝宝。
作为妇科肿瘤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还有患者鲜活的生命和她们背后承载的希望。特别是在面对年轻女性肿瘤患者时,“根治疾病”与“保留功能”的双重使命,时刻考验着团队的专业技术与人文关怀。三十余年的从医路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看到患者康复后重展笑颜。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用更精湛的医术守护女性健康,让更多患者重获幸福人生。
谢谢大家!
观海新闻 记者:
陈瑞主任,您好,小儿心脏外科面临极高的技术难度与临床挑战,您在这个领域坚守了35年,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您又如何理解“医者既要扎根临床,也要仰望星空”这句话的含义?
陈瑞:
感谢您的提问。刚才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了35年前初入小儿心脏外科的时候。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我就认定了一个目标,让每颗稚嫩的心脏都能有力跳动!从此,小儿心脏外科的手术台就是我的战场,这里没有硝烟,但每一秒都在进行生命与风险的博弈。那些低龄、低体重的早产儿和复杂先心病患儿,心脏虽然只有核桃大小,却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我始终觉得,医学的边界不该成为生命的边界。我将手术适应症拓展至超低体重儿(小于1000g)领域,就是要为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架起生命之桥。当监护仪上出现规律心跳,那声音胜过任何赞歌。
今年我们救治过的小九宝宝,他的右心室只有6毫米大小,却要闯过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和左室严重扩张多重生死考验。经过多学科讨论,我们为孩子选择了双心室矫治途径。手术那天,我们用7小时在他的心脏上重建血管“立交桥”,术后又与心衰、感染等并发症鏖战两个多月。支撑我们的,除了技术,更有家长的信任——小九妈妈隔着玻璃流泪呼唤,爸爸在CCU外“安家”守护,那种不放弃的劲儿,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当小九在“母亲节”这天转出CCU,心室从6毫米长到12毫米,我真正体会到,医学的奇迹,从来是爱与坚持共同创造的。这也是支撑我“医”路前行的信念。
当然,支撑我的还有团队的力量。小儿心脏外科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我们有幸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团队,从术前诊断到术中配合,再到术后护理,麻醉、体外循环、护理等多个科室协作作战,正是这样的凝聚力,让我们一起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实现了99.5%的手术成功率。
再谈谈“医者既要扎根临床,也要仰望星空”这句话。临床是根基,我们在手术台上与复杂先心病较劲,每台手术都像在血管迷宫里重建通路。但医学不能只停留在手术台,要敢于探索创新。虽然我们团队取得了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奖项,但家长那句“谢谢您给了孩子未来”,才是最珍贵的荣誉。
35年走来,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医者仁心从不是誓言里的豪言,而是日复一日,用自己的心跳,守护千万颗心脏的跳动。手术前蹲下来和孩子平视交流,病历本上记下他们的详细病情和孩子的个人喜好,这些细节和手术刀同样重要。我们缝合的不只是血管,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就像小九妈妈说的“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其实在这份双向奔赴里,我们也在被生命的顽强打动。小儿心脏外科的战场永远在前方,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把对生命的承诺融入每一份行动,持续守护患儿的健康与成长。
谢谢大家!
青岛电视台新闻广播 记者:
袁光海主任,您好,对手足外科医生来说,除了精巧的手术技艺外,还要有“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难”的责任心。请问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袁光海:
感谢您的提问。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核心在于两个方面:
“急患者之所急”的紧迫,源于对患者重大影响的认知。手足损伤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或丧失劳动能力,对患者及其家庭影响深远。尤其是面对年轻患者或家庭主要劳动力受伤的情况,医生必须深刻理解其后果,这自然催生出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挽救一个肢体,往往意味着挽救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团队曾经成功为不足1岁的婴幼儿再植极其纤细的断指血管,不仅保住了手指,更保障了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无论昼夜,望伤而行”是我们工作的常态,因为早期、及时的处理往往对患者的最终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解患者之所难”的责任,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外科医生的技术,更要具备内科医生的细致。手足外科手术,尤其是断指(肢)再植、显微血管神经吻合等,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常在显微镜下放大10~20倍进行),需要如“绣花姑娘”般的精细和“马拉松运动员”般的持久耐力。手术中遇到困难(如血管吻合失败)时,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例如,我们曾救治一位手掌严重冲压伤的患者,团队连续手术28小时完成手掌组织原位回植并确保其成活。
患者康复是我们最大的慰藉,而支撑我们的信念就是“急患者之所急、解患者之所难”的医者责任。每一次成功救治都是团队高效协作和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结果。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运筹帷幄,精准把控全局,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团队成员默契配合,环环相扣,保障救治流程的安全高效;护理团队更是全程守护,从幕后准备到台前照护,细致入微。正是这份心手相连的合力,成就了团队的卓越表现。作为学科带头人,我不仅希望团队技术更上一层楼,也期盼有更多怀揣理想的年轻同事加入进来,我们共同去开拓手足外科领域的无限可能!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医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领域,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精进医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手足外科的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
谢谢大家!
山东商报 记者:
王环仁主任,您好,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瑰宝,最注重传承和发展,请问王主任作为一名从医33年的“老中医”,在临床工作中有何心得体会?
王环仁:
感谢您的提问。我的从医之路,虽有艰辛苦楚,却也满载成长与收获。中医人必须有坚定的中医理念,33年从医路,让我深深体会到“传承发展”四字的千钧重量。我将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研究感悟,与临床相结合,在传承中医经典的基础上,打磨精湛医术,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努力创新。
在我心目中,医生是“仁爱”思想的践行者,是群众的健康守护者,就像被称为中华医祖的扁鹊,他在邯郸为妇人治带下病,行至洛阳为老人医痹病,到了秦国又成为小儿医。作为中医的传承者,既要有“治病”的专业能力,更要有“爱人”的仁爱之心,这才是中医最该传承的精髓。从医者圣手的精湛技术到药到病除的精准施治,从“仁者爱人”的医魂淬炼到“形气神”的生命哲思,我认为这是每位中医人都要掌握的基本功夫。在临床工作的时候,我经常和学生们说:“当医生就要有颗仁爱之心,工作中做到问心无愧。患者很不容易,带着病痛找到咱们,我们要用专业技术去解决病痛,还要用仁爱之心去安抚心伤,不辜负患者的信任,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33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根据李仲愚教授“河车路”思想,结合脏腑图点穴法理论,形成一套完整的调理脏腑功能,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河车路”针刺方法,并将其简称为“河车路针法”。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借鉴了腹针疗法、脊针疗法等相关针刺方法对“河车路针法”不断优化完善。这一套针法,我在临床中应用了20余年,为数万患者解决了病痛问题。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8年治疗的一例肌营养不良案例,这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肌肉疾病,属于疑难杂症。患者16岁,已经患病9年,双下肢及腰部无力,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行走,行动非常迟缓,曾奔波北京、上海等地治疗,效果不明显。看着满脸焦虑疲惫的父母和深受疾病摧残的孩子,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帮助这个家庭和这个可怜的孩子。经过认真脉诊和仔细辨证后,诊断为痿证,虚寒内迫阳明,本着“通阳散寒、舒筋通络”的治疗原则,依据“河车路针法”,选穴以中脘、关元、气海、脾俞、肾俞调阴阳通阳散寒,委中、承山舒筋通络为主,治疗中不断进行穴位调整。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孩子可行走可深蹲,半年治疗后跑跳正常,并通过了体育考试。得知消息的这一刻,我的内心为中医蕴藏的价值深深震撼,为自己是一名中医传承者而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深耕中医经典与传承创新的决心。
作为行医33年的中医医生,我愿以经典经方为舟楫,逆流而上,探寻调和气血、濡养筋脉的古老智慧,更愿汲取现代医学精微,创新传承中医精华,为“健康青岛”贡献力量。
界面新闻山东频道 记者:
张凤茹主任,您好,据了解,市南区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实体化运行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作为市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请谈一谈有哪些新变化?
张凤茹:
谢谢您的提问。作为市南区福清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我切实感受到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实体化运行给我们基层带来的新变化,截至2025年6月份,福清路中心的门诊量较前提升了57%。这些数据的变化既体现在工作模式上,也体现在医疗服务能力和居民信任度上。
一是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首先体现在青大附院有54位专家常态化下沉到市南区的社区坐诊,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青大附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知名专家号源直挂”服务,将部分医院知名专家号源分配给基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经家庭医生首诊评估后,如有需要可直挂青大附院知名专家门诊号,提高了就诊便捷性和时效性,切切实实地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便利度。中心大厅还设有与青大附院本部挂号系统直联的挂号自助机,患者在挂号自助机上可使用医保卡或青大附院门诊就诊卡挂号,可以使用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直接结算,让患者不排队、少跑腿、看病更便利。对于出院后还需定期康复的患者,医院在评估患者情况后,点对点转回社区,形成“首诊在基层、大病转上级、康复回社区”的闭环。
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推行“业务科室一体化管理”,青大附院、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不只是让居民在家门口看上“大医生”,更是通过临床带教、技术示范给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实战化培训”。以前我们家庭医生是“能看病”,现在是在上级医院专家的传帮带下,逐步向“看好病”和“健康管理”转变,逐步成为居民真正可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三是慢病管理模式的升级让我们工作更有方向。长期以来,社区医疗机构通常重治疗轻预防,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中心已经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疾病、慢性疼痛、高尿酸血症等11种慢病的全程管理,还有“青大附院专家+区医院医生+社区家庭医生+疾控人员”的四级协作团队。面对复杂慢病患者,由上级医院专家制定核心方案,区医院医生优化调整,社区医生负责日常监测、用药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疾控人员开展健康促进,大家再也不是“各自为战”“孤军作战”。我们从以前的“单纯开药”,慢慢学会了对慢病全周期的系统管理。
随着这些变化的发生,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是居民眼中的“兜底选项”,社区医院也从“简单开药者”变成了能提供全周期服务的健康管理者。居民在基层就能得到有质量、有温度的服务,对我们的信任感不断增强,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有价值了。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要这里。刚才,邢主任介绍了全市医师行业发展情况,五位医师代表分享了工作中感人故事和深刻体会,他们是全市4.5万奋战在医疗卫生一线的广大医师的缩影,再次向各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希望全社会继续关心关爱医护人员,共同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为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本场媒体见面会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求的媒体朋友,会后请联系市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85912160。
感谢6位发布人,感谢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