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邹杰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就发布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广中文网记者:
职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职工创新创造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请问,我市是如何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的?
张恩刚:
近年来,市总工会通过构建多元激励机制和创新服务体系,全方位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构建“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体系。系统搭建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新型班组、创新能手、创新成果“五位一体”职工创新创造体系,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资助职工创新创造,目前加上今年产生的,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全员创新企业80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90家、创新型班组180个,形成了产业工人全员创新“青岛模式”。
二是深化职工全员创新竞赛。常态化开展“四技五小两比”创新活动(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比技能、比创新),每年发布80项左右市级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并给予重奖激励,全面点燃职工创新“强劲引擎”。2024年全市职工取得国家发明专利9097项,涌现应用型职工创新成果3.36万件。
三是推进职工数字领域变革创新。紧紧围绕数字青岛建设,联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连续两年举办“青岛市数字变革职工创新大赛”,设置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特色赛道,吸引来自生物医疗、节能环保、信息通信、现代养殖等产业的140余个创新项目参赛,有力引导广大职工涵养数字思维、学习数字技能、提升数字本领。
四是强化政策与服务支撑。制定《青岛市职工创新竞赛管理办法(试行)》《关于组织全市职工创新创效助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制度,鼓励企业把职工创新创造成果纳入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考评内容,作为申报职称、工匠人才选树的重要参考,带动形成各类企业竞相创新、广大职工人人创新、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
青岛日报记者
我市在工匠人才培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邹杰:
近年来,市总工会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深入实施“青岛工匠”培育工程,突出抓好培育赋能、岗位建功等关键环节,厚植工匠人才培育沃土。重点采取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是坚持系统集成。以政策为牵引,先后出台《“青岛工匠”培育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培育“青岛手造工匠”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构建以“大国工匠”为龙头,以“齐鲁工匠”为引领,以“青岛工匠”为主体,以区(市)工匠、产业(行业)工匠为基础的工匠人才攀登成长体系,包括今年新培育的工匠在内,累计产生“人民工匠”许振超、“大国工匠”管延安等市级及以上工匠586人次,储备各级工匠人才9000余人,数量居全省第一。
二是坚持靶向培育。聚焦“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重点产业发展,搭建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员创新创造等多个培育载体,引领职工围绕中心大局,坚持岗位练兵、技能成才。联合市工程咨询院成立产改工作研究院,推进产改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推动35个工匠学院共享培训资源,凝聚各方合力,以产业和技术变革为导向,全职业周期赋能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由“工”变“匠”。
三是坚持育用结合。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立“青岛市先模服务队”,创新开展“百名工匠服务千家企业”活动,仅2024年一年就组织了623名工匠服务企业1386个、职工8.4万余人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让单个工匠的“绝技”转化为产业链的“共技”。每年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等主题教育活动千余场,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宣讲900余场,引导产业工人胸怀强国之志、锤炼强国之技、勇建强国之功。
四是坚持礼遇尊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设立全省首个市级工匠日,隆重举办“青岛工匠日”系列活动,开通“工匠号”地铁专列,全媒体投放工匠肖像、视频、创新事迹等素材1500余篇(次),以城市之名致敬工匠。精心策划推出《一起上班吧》《工匠为品牌代言》等一系列融媒体栏目,全面展现工匠风采、讲好工匠故事,浏览点击量突破100万人次。高标准建设“青岛市劳模工匠展示馆”“青岛市工人运动纪念馆”“劳动主题公园”等“三个精神”引领阵地,面向全市职工、学生、居民等全市各群体大力开展“人民工匠”许振超学习宣传教育实践、“劳模工匠面对面”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浓厚氛围。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持续强化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请问,我市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丽:
近年来,青岛市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全总关于创新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工作部署,创新打造“1234”多元融合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授课、沉浸式的参观、互动性的研学及寓教于乐的竞赛形式,推动技能人才思想引领入脑入心,引领广大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一是全市职工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筑牢思想引领主阵地。构建“1+5”思政课程体系,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主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工运史、劳模工匠事迹、工会相关法律法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大专题,系统打造课程矩阵。创新建设“云端思政课视频库”,录制百部高质量思政课视频,创作《xuan了,工匠》等多元化宣讲作品,分享工匠成长感悟,播放量800万次。创编原创文艺精品思政课,推出《地铁六号线》《中国名片》等作品,艺术化演绎三个精神。
二是走进两处思政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实践课堂。依托市劳模工匠展示馆和工人运动纪念馆两大教育基地,推出“五个一”现场教学模式,即观看一部劳模工匠事迹片、聆听一堂文艺宣讲课、体验一场剧本杀、参加一次劳动体验、进行一次感悟分享。运用5D/VR等技术场景化再现“三工”故事,劳模工匠展示馆以VR技术模拟操作龙门吊体验“振超效率”;工人运动纪念馆以沉浸式剧场重现青岛工人罢工场景,在互动中感悟工运精神。
三是开展三项教育研学交流,深化教育实践融合。构建劳模工匠库、思政名师库、创新工作室库,建立“菜单式”研学交流机制,通过邀请劳模工匠走进院校讲述成长成才故事,组织名师深入企业讲授思政课程,组织职工学生走进劳模创新工作室体验劳动教育等形式,推动理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融合。
四是开展四项教育活动大赛,扩大教育覆盖面。举办“品牌背后的工匠故事”演讲大赛、“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征文大赛、“我眼中的劳模工匠”绘画大赛、“三个精神”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吸引400余名职工学生参赛,征集文章148篇,绘画作品253幅,歌曲、微视频等职工原创文艺作品300余个,覆盖职工、学生超5万人次。
主持人:
感谢李丽女士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总工会,联系电话:83092817。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