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吴部长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全国基层党建网记者:
在优化科技人才和创新生态方面,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杜民: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围绕科技强市建设,通过强化科技人才引育、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举措,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一是强化科技人才引育。组织实施青岛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计划,近四年已遴选210余个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助力我市在超高清显示芯片、原子层沉积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引领我市重点产业发展。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环境,累计第13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10强。
二是推进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市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围绕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精准开展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青岛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究院完成首批10个高水平团队引驻、柔性引进19名高层次人才,与85家本市企业开展合作。
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采取“揭榜”方式引导18家高校院所承接33项重点改革任务,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单位入选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出台《科技项目经理人项目试点工作规程》,集聚培育复合型人才,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备案市级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13家。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一是引人才。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体系建设需求,深入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团队)计划,优化选拔方式,推进产才融合,突出支持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支持人才引领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做大产业人才及科技企业增量,强化产业人才梯次培育,提升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精准度。
二是促转化。抓好《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落地落实,实施好科技成果转化产研对接机制2.0版,聚焦重点行业创新需求,布局一批概念验证平台,建好用好海洋科技大市场,加速技术产品化与产品产业化。
三是搭平台。高质量建设1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善国家-省-市实验室体系。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加强创新资源系统集成。推动北航青岛研究院、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增强技术研究和服务产业能力。
界面新闻山东频道记者:
请问围绕《若干措施》贯彻落实,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服务生态上有哪些打算?
董海波:
感谢您的提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作为全市普惠性人才政策经办和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实施部门,始终秉承“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滋养沃土才能枝繁叶茂”的理念,将打造一流人才服务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刚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的若干措施》,我们将从强化政策兑现落实、创新人才评价模式、升级人才服务体系3个方面同向发力,让广大人才切实感受到我市高效的助才之举,贴心的留才之道,真诚的爱才之心。
一是着力提升政策兑现效率。自今年1月1日起,我们全面升级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和来青创新创业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经办体系,推行青年人才安家补贴“即申即享”,打通社保、医保、户籍、学籍、婚姻、房产等部门数据壁垒,建立数据更新机制,用数据调用、信息自动比对方式替代人工审核,实现政策兑付自申报到发放,最快在1个工作日之内完成。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若干措施》,依托青岛人才数智赋能平台,进一步优化简化人才政策经办流程,努力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是创新产业人才评价模式。培育和壮大产业高端人才队伍,是践行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为支持用人单位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我们将按照《若干措施》的部署,拓展“按薪定才”政策支持范围,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人才引领型企业新引进、连续2年年度薪酬达到80万元以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可按程序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同时,聚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实施“以绩推才”,对在青高校、科研院所中的科研人才,年度内单个技术开发、转让、许可的在青实际交易额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可按程序认定为青岛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相关人才服务。
三是升级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6月25日,我们发布了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22个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青年人才聚青创新创业的28条措施,对全面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生态作出了整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若干措施》要求,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第一,健全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在保障高层次人才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持续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第二,建立健全分层分类服务机制,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服务升级。第三,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运行机制,统筹发挥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职能部门及服务专员的作用,拓宽多元化服务场景,提升数智化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优服务、营造最优生态。
观海新闻记者:
发布中提到我们建设了“青岛人才数智赋能平台”,请问在人才工作数字化方面还有哪些亮点,下步有何打算?
张万波:
感谢您的提问。去年以来,根据市委人才办有关部署,我们围绕人才服务全场景、成果转化全链条等需求,整合数据资源、重塑业务流程,建成了“唯才唯青岛·青岛人才数智赋能平台”,为人才政策兑现、项目申报、融资对接、产才融合等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智能化支撑。
一是实现了平台全面整合。将原有十余个人才工作数字化系统进行了整合优化,构筑起“1+5+1”框架体系,即1个“综合门户”,“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项目、人才金融、人才申报”5大赋能专区和1个“人才数据”底座,搭建起统一登录门户、统一数据基座、统一建设运营的“一站式”平台,为广大人才提供便利化、智能化服务体验。目前,平台已汇集344条人才政策、204项办事服务、256个项目成果、7项金融服务、6项申报事项,形成电脑端与移动端同源同质的线上服务体系。另外,我们依托“爱山东”鲁通码平台,开发了“高层次人才码”,人才亮“码”即可享受30余项“绿色通道”服务。
二是实现了数据增效赋能。通过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打通教育部、省民政厅、市公安局、市住建局等国家、省、市三级11个部门的数据接口,归集并利用31类关键数据资源。构建了智能核验模型,可自动获取人才申报补贴政策所需的各类数据,并进行跨部门联动校验,推动“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费”“青年人才购房券”“配售型保障性住房”4项普惠政策,实现申报“一键提交”、资格“即时审核”、结果“快速反馈”,政策申请便捷度和兑现效率显著提升。
三是实现了服务推广复用。在“人才数智赋能平台”建设过程中,坚持统建共享、集约高效原则,大力推动服务能力共享复用。“创新不守旧”,将原“人才政策电子词典”与“青岛政策通平台”有机结合,使其从单一政策检索工具,升级为集政策发布、线上申报、实时咨询、在线审批、结果公示、资金兑现、流程监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增智不增负”,搭建面向人才的“人才贷”服务专区,协同17家合作银行,首次实现“人才贷”申请、审批、放款、备案、风险补偿全流程在线办理,审批效率由原先的一周缩短至最快1个工作日。“共享不闲置”,推出人才综合评价模块,针对拔尖人才选拔、博士后生活资助申报等业务特点,快速定制、开发网上申报系统,并可在其他人才业务中推广,减少重复投入、节约开发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平台功能,密切跟进人才多元化需求,加速推动更多办事事项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来青发展的人才提供更精准、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
回答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