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张咏雁女士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请问,大会的举办,对青岛市标准化建设有哪些成效?下一步,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将如何发挥更大作用?谢谢。
张咏雁:
感谢您的提问。2017年6月,市政府主办2017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实现了国际标准化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全球首次打造了标准的管理者、制定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增进共识、加强合作的国际高端对话平台。8年来,我市通过举办四届国际标准化大会,围绕标准国际化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1个中心,成功打造了“国际标准化大会、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3个高端平台,有效构建了“标准化发展政策、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制定突破、三级标准化试点、先进性标准评价领跑”等6个工作举措体系,在全国城市第2个出台地方标准管理办法政府规章。2024年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青岛通过“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建验收,对我市“1+3+6”标准国际化工作新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主要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完善城市标准化创新发展政策体系方面打头阵、当先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提出实施“标准化+”城市发展战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高规格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对标准化工作进行规划部署。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将“标准制定和标准化试点”纳入对区(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支持青岛大学在全国综合类高校第一个设立标准化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120人,硕士研究生15人,为我国培养了标准化工作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发挥奖补“放大器”作用,延续标准化资助奖励政策,市财政累计对5744个标准化项目给予1.7亿元的扶持,各区(市)政府都有配套支持,极大地调动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化活动和开展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在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和开展标准化项目建设方面打头阵、当先锋。经过积极争取,我市有关企事业单位共承担了27个国际和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居计划单列市第一;主导参与了266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居全省首位;2022年以来参与1349项国家标准制定,占同期全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数的45.5%,占国家标准制定总数的16%;承担了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15类、97个,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梯次培育、链条完备的标准化试点体系;组织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69家企业、122项企业标准开展全国标准“领跑者”制度试点,占全省的30%,全市标准化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三是在打造高端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标准国际化方面打头阵、当先锋。一是连续举办2017、2019、2021、2023四届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在国际标准化领域打造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国际标准化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参会国际和国外嘉宾达到210人次,发挥“标准智库”的作用,为我市乃至全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真知灼见。二是持续建设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交流平台(青岛),面向国际国内开展公益性培训39期,学员5300余名,其中ISO区域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233人次,涉及外籍学员125人次,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东欧等42个国家,为企事业单位在“家门口”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三是持续发挥青岛市时序国际标准化杰出贡献奖励基金会的作用,基金会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张晓刚博士于2019年捐资成立,设立“青年学者奖”,表彰为国际标准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发展中国家青年学者,目前已有2位学者荣获此荣誉。依托基金会的发展,我们在青岛举办了三届国际标准化“青岛之星”大赛。
通过出台政策、建设项目、搭建平台等举措,吸引德国电子电气及信息技术协会(VDE)青岛代表处、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家用电器工作组等全球顶尖机构和标准化人才汇集青岛,让我市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的国际标准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已成为我市的鲜明特色和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体制改革”等要求,充分发挥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等高端合作交流平台的赋能作用,持续加强标准引领,积极开展标准提升行动,按照市政府《青岛市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部署,聚焦我市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以标准引领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以标准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标准供给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超前标准研究培育布局未来产业,不断完善重点产业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
半岛都市报记者:
本次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期间还举办了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标准化合作会议,请问,这个会议将研究哪些内容,有什么重要意义?谢谢。
郭晨光: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24年,中国正式接任上海合作组织2024至2025年轮值主席国,并将主办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我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的契机,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标准化合作,经批准,我们将于2025年7月8日下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首届上海合作组织标准化合作会议。
本次会议将邀请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围绕建立长期稳定的标准化合作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标准化合作、搭建标准信息平台、开展标准化能力建设等进行深入探讨,并研究形成《关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加强标准化合作的倡议》,对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标准化合作,助力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回答到这里,谢谢。
青岛日报记者:
今年大会专题设置标准化驱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行分会,能否介绍一下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城阳区有哪些优势?平行分会将围绕哪些方面的内容进行研讨?谢谢。
孙宏放:
感谢您的提问。低空经济是当前全国热门的话题。去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统筹布局低空经济提升区、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和低空经济生态区,以“四化”——项目化推进、精准化服务、专业化招商、制度化护航,推动低空经济乘势发展。城阳区产业基础雄厚,轨道交通、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培育了百余家检验检测机构,拥有流亭机场这个发展低空经济得天独厚的空间载体,“山林湖田河海”测试场景齐备,中车四方及其配套产业是青岛低空产业发展提质增量的重要支撑,同时还聚集了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总部、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资源,我们力争到2030年,建成具有城阳特色的“有人机+无人机”低空融合飞行数智管理服务体系和“低空现代服务业+低空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研发+孵化+生产+试飞+展销+服务”的全链条城阳示范,助力青岛市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空经济产业先导区。
“2025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平行分会3”由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联合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以“空域新基建标准筑基石——标准化驱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及有关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参会,采取主旨演讲和成果发布等多种形式展开。邀请主管部委领导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标准化助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标准化服务智慧低空经济建设新模式等热点议题进行主题演讲,共同探索低空经济同标准化发展新模式、新格局。通过开展无人机研发制造、适航审定、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服务保障、应用场景开拓等相关标准的研讨,探索低空民用航空发展的路径,破解低空民航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问题,推动无人机标准工作在研发生产、适航审定、运行规则、飞行保障、安全监管、应用场景等方面走在前、打基础。届时,将发布低空经济领域标准化、检验检测平台、专业机构等方面创新成果,为构建我市低空经济发展新生态、谱写低空经济标准化建设新篇章做出贡献。
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
请问,在推动我们国家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程中,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在实践应用中存在哪些共性挑战?在落地国际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的科研团队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国家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既适应我国的国情又与国际规则兼容的?谢谢。
田亚峻: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极具共性的问题。标准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特定区域问题下而制定,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对碳足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原先制定的标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看来存在考虑不周之处也是在情理之中,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要求和场景加以改进,形成区域性标准,同时这种改进要具有全球普适性。
以ISO 14067为例,其制定于全社会碳足迹认知刚刚觉醒与数据处理能力相对落后的时代,“国家平均数”模型更适合碳足迹核算工作的推广,尤其适合地理空间均质的中小经济体,如欧盟成员国。随着对碳足迹数值可信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平均数”模型在中国等地域广阔、区域发展差异显著的国家的直接套用会导致碳足迹核算结果与实际脱节,加剧区域发展不公,甚至影响企业竞争力。这一矛盾本质上是国际标准“统一框架”与全球“多元现实”的冲突,8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类似的地理差异挑战,而随着碳足迹成为企业产品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CBAM等机制的提出,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显迫切。
针对国际标准的适配性难题,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研究发现缺少空间识别方法是其核心缺陷,经过10年的钻研提出将生命周期评价(LCA)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的方法论,并成功开发了技术、软件和数据库,解决了国际标准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问题。GIS-LCA体系能精准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融入地理空间信息考量,不仅适用于中国产业发展,还具全球普适性,为全球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量化分析工具和决策依据。这一创新已被国家标准GB/T24067《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采纳,于2024年10月1日实施。24067立足国情创新,增加数据地理信息内容,又向下兼容国际标准,适合全球且更具合理性。目前,我们正以GIS-LCA为核心构建方法、标准等“六体系”,团结社会各方共同推动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基础设施,目前已经在浙江、重庆等地落地应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这标志着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动突破“被动接轨”模式,转向“兼容-创新-共享”模式。
国家标准化大会以及标准赋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分会为大家搭建了交流平台,创造了国内外各方深入交流的场合,我们倡导尊重差异、加强创新,挖掘中国方案优势,吸收国际先进理念技术,为国际标准制定完善贡献中国智慧力量,推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发展。
谢谢!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记者朋友们如果需要深度采访,请会后联系市市场监管局,联系电话:85730832。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