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城市性质在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2025-05-09 15:07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感谢吕恒良先生的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企业报记者: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最新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青岛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请问,这一城市性质在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集浩: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支持和关注,感谢您的提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青岛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港为国际枢纽海港,青岛是京津冀至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三条主动脉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规划贯彻落实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为规划总目标,提出了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对策,统筹谋划了综合交通骨干设施空间布局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视野,增强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发挥青岛“海、陆、空”优势,西联中亚、西亚、欧洲,东接日韩,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立足青岛港优势地位,按照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充分预留保障港口发展建设空间,优化各个港区功能布局,配套完善集疏运系统,以青岛港为龙头推动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增强胶东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强化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地位,加密日韩航线航点,拓展洲际航线,提升国际服务水平。通过推动海陆空三港联动,构建国际陆海大通道,将青岛打造成为全球陆海交汇的重要枢纽。

  二是区域衔接,全面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速融入全国铁路网络,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对接沿海通道、青银通道和京沪辅助通道,改变青岛的“铁路末梢”区位。高标准规划控制了南下铁路通道,大幅缩短青岛至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出行时间,提升南下通行效率。规划董家口至五莲铁路、前湾港南港区铁路等疏港铁路项目,推进港口与沿黄铁路大通道直接连通,提升海铁联运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三是半岛引领,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推进青岛与半岛城市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完善青岛与周边城市之间客运铁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城际网络,开行市域(郊)班列,扩大“1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加强青岛与周边城市的高速交通联系,规划控制了青岛至烟台方向高速公路等通道的建设条件。扩大胶东国际机场的陆侧腹地范围,完善由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组成的集疏运体系,更好服务区域旅客出行。

  四是枢纽带动,打造国际都市标准的城市交通系统。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是国际都市的基本要求,结合青岛环湾城市空间尺度大的特点,强化快速高效的交通网络支撑,规划构建了“七横九纵多连”的快速路网和覆盖都市区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实现环湾都市区一小时通达。强化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协调,按照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促进枢纽区域人口和产业聚集,方便居民出行,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通过交通枢纽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推动临港产业、临空经济、站城融合发展,形成以交通枢纽带动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青岛日报记者:

  请问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落地实施后,会给市民的交通出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雒方明:

  感谢您的提问。在历版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辽阳东路、重庆路等城市快速路、多条地铁线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次《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战略要求,把交通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提升作为规划重点,切实增强人民出行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主要体现在市内出行和对外出行两大方面:

  一、市民的市内交通出行品质将进一步得到完善提升。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道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路网整体承载力与韧性进一步加强,辅以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高峰时期交通拥堵将大为缓解,跨区联系将更加便捷高效。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发达,将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常规公交为辅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人口岗位覆盖率达到70%左右,常规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换乘进一步紧密,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会更加便捷、舒适。

  停车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提高泊位供给、存量泊位共享利用、停车需求引导等多种举措,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城市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给体系,老旧小区、医院、旅游景区、大型交通枢纽周边停车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

  慢行路权得到充分保障,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不断提高,形成步行友好的“15分钟步行生活圈”。

  街道空间整体有效管控,从建设、管理、使用等多个角度进行道路空间安排,重视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道路路权逐步向以人为本、协同共治的方向转变。

  

  • 市民通过机场、铁路、公路等方式的对外出行将更加高效。胶东国际机场规划构建了由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面道路组成的全天候交通集疏运体系,基本实现市民1小时以内到达机场,再通过胶东国际机场发达的国内和国际民航网络,市民中长距离出行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我市的国铁线路及铁路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铁路枢纽与轨道交通网络的衔接更加顺畅便捷,极大缩短了市民至铁路枢纽的出行时间,实现青岛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流域等核心城市之间3小时左右互达。

  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和提升,通过对既有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新增加密高速线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我市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可达性,大大缩短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方便市民出行,并加强了地区间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腾讯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本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前几版综合交通规划相比,有哪些特点?

   马清:

  感谢您的提问。青岛共编制了五版交通规划,历版交通规划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92版交通规划奠定了东岸城区骨干道路网络格局,支撑了青岛市东部开发建设;2002版交通规划构建了环湾及滨海区域交通网络体系,规划了跨胶州湾通道,实现了东西两岸快速衔接,“青黄不接”成为历史;2008版交通规划将轨道交通作为重点规划内容,有效支撑了我市轨道交通报批建设,推动青岛进入地铁时代;2012版交通规划优化了重大交通枢纽功能布局,结合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址,构建了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研究谋划了胶州湾第二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构建了全域综合交通体系。

  本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传承前几版交通规划,同时遵循国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以青岛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为前提,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功能定位更高。按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要求,谋划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制订发展战略,分析预测目标年的发展需求,提出城市对外交通、区域交通、市内交通等多层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模,优化海港、空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与城市道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例如,规划预控了“一环八射,四主多辅”铁路系统布局,将有效提升青岛铁路枢纽功能,可实现与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区域的快速联系。铁路与海港、空港的无缝衔接,将更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优势,有效拓展港口腹地,助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第二,更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首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下编制完成的,既考虑了交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品质的交通出行服务要求,同时,又强调了底线约束,实现交通与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耦合协调;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绿色低碳发展、智慧交通等高质量发展要求。例如,规划提出发展集约化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比例占比在60%以上,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占比60%以上;大力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完善铁路与港口的衔接,提高铁路货运集疏港比重,优化港口周边用地功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带动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

  第三,规划更加精准。规划对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客运枢纽、货运枢纽、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方案设计,并融合了道路网规划、停车场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提高了规划管控的精准度;同时,实现规划逐级传导,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成果纳入“一张图”管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了用地空间和相关管控要求。

   主持人:

  感谢马清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系电话:83893254。

  本场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