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发布会
您没有安装flash播放器或者flash播放器版本低于 10.0.0
为了能够正常观看视频,请您点此 下载最新版本
《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14:00-14:35  发布主题: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发布内容:《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 发布人: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吕恒良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巡视员   王集浩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交通规划处处长 雒方明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  马清

  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政策例行吹风会

  吹风会日期:2025年5月9日(星期五)14:00

   主持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为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加快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近日获市政府批复。为向社会各界介绍相关情况,推动全社会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助力规划实施,今天召开政策例行吹风会。

  出席吹风会的有: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恒良先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巡视员王集浩先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交通规划处处长雒方明先生;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理事长马清先生。

  欢迎4位发布人到会发布,并回答媒体朋友们关心的话题。

  首先,请吕恒良先生介绍《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情况。有请。

   吕恒良: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近日,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复了《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我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的专项规划,对指导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提升交通出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规划》的主要情况。

  一、《规划》的编制背景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交通网,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2024年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青岛是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本轮《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并充分衔接《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等上位规划,构建了互联互通、公平普惠、智慧创新、绿色低碳、治理高效的可持续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

  本《规划》落实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多规合一”要求,更加注重与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强调底线约束思维,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空间落位,推动交通与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耦合协调;考虑城市空间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发展形势,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立体化、集约化布局;深度应用大数据、模型仿真等新技术手段,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及愿景

  《规划》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总目标,以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国际都市交通体系建设为分解目标,提出了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骨干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目标,形成“1+4+6”的综合交通目标体系,助力青岛成为全球陆海交汇的重要交通枢纽,推动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青岛市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交通支撑。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方向,充分发挥青岛“海、陆、空”优势,持续提升青岛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对经济腹地的辐射带动力。加强青岛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流域等区域的互联互通水平,切实发挥好区域交通对资源汇聚、产业集聚的支撑作用。发挥交通先导作用,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加快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构筑对外交通系统格局,提高交通枢纽能级

  港口方面,规划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的龙头,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优化“一港六区”功能布局,实现各港区分工协作,重点推进董家口港区建设,统筹临港产业和港口布局,建设董家口港区、前湾港区疏港道路网络、铁路通道,强化胶州多式联运枢纽,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全力支撑青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机场方面,提升胶东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构建以胶东国际机场为中心,通用航空机场为补充的机场服务体系。强化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功能,增加国际航线、航点,提升国际服务水平。完善由高速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组成的机场集疏运网络。发挥机场站、胶州北站、红岛站对航空客流的组织功能,构建胶东国际机场省域“2小时交通圈”、市域“1小时交通圈”,拓展机场腹地。保障空港物流中心建设空间,发展航空物流,强化空铁、空海联运,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引导和推动临空经济区发展。

  铁路方面,加强铁路网络建设,构建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组成的“一环八射,四主多辅”的铁路系统,规划线路总里程约1000公里。进一步强化南北向铁路通道,持续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主要城市通达效率。货运系统以青岛港后方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强与沿黄流域方向的铁路通道建设扩能。强化铁路枢纽功能,促进站、城、产一体化发展。

  公路方面,与山东省干线公路网衔接,提高普通国、省道的通行能力,加强与烟台方向通达能力,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构建一体化道路网络,市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

  (二)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布局,提升交通服务品质

  城市道路方面,打造功能分明、内外衔接的城市道路网系统。规划形成“高快一体、环湾辐射、七横九纵多连”的环湾都市区骨架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合理布局跨区(市)、连续流主干路通道,环湾各城区主干路网络既自成系统又互连互通。东岸城区重点打通未贯通主干路,形成功能完善的主干路网络。西岸城区重点加强黄岛与胶南、黄岛与胶州等组团间干路衔接,优化疏港道路体系。北岸城区强化城阳与即墨之间干路联系,完善过铁、过河道路网络。推进次干路、支路建设,提高道路网密度。营造高品质和包容性的车行、慢行交通环境。

  公共交通方面,构建以城市轨道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辅助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各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之间互相协调、紧密衔接,共同构成一体化、多层级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轨道快线串联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专业化节点城市以及重要对外交通枢纽,通过轨道普线强化对组团内功能中心和交通枢纽服务,全面推进TOD发展模式,规划中心城区轨道站点800米半径覆盖的人口和岗位占比达到70%左右。促进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发展,常规公交站点500米半径用地覆盖率达到100%。

  静态交通方面,适度提高停车泊位供给,促进存量泊位共享利用,合理引导控制停车需求,优化道路交通环境,形成以配建停车位为主、城市公共停车位为辅、路内停车位为补的停车供给体系。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老旧小区、医院、旅游景区、大型交通枢纽周边停车难问题,重点支持大型交通枢纽、外围轨道站点等周边增加城市公共停车设施。

  智慧交通方面,以科技发展为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以整合集聚和开放共享为重点,面向未来构建“车、路、云”协同运作的智慧交通管理与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低空交通等新兴交通模式健康发展。

  四、《规划》的组织实施

  本《规划》是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顶层设计。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与各区(市)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在各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管控。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为契机,扎实做好详细方案论证,推进《规划》科学高效有序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市海港、空港、铁路枢纽能级,构建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优化城市交通组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动静态交通系统统筹优化,构建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主持人:

  感谢吕恒良先生的介绍。下面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企业报记者: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最新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青岛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请问,这一城市性质在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集浩: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的支持和关注,感谢您的提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确定青岛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港为国际枢纽海港,青岛是京津冀至长三角主轴、京哈走廊、京藏走廊三条主动脉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规划贯彻落实了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将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作为规划总目标,提出了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对策,统筹谋划了综合交通骨干设施空间布局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视野,增强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发挥青岛“海、陆、空”优势,西联中亚、西亚、欧洲,东接日韩,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立足青岛港优势地位,按照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充分预留保障港口发展建设空间,优化各个港区功能布局,配套完善集疏运系统,以青岛港为龙头推动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增强胶东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强化面向东北亚的门户地位,加密日韩航线航点,拓展洲际航线,提升国际服务水平。通过推动海陆空三港联动,构建国际陆海大通道,将青岛打造成为全球陆海交汇的重要枢纽。

  二是区域衔接,全面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速融入全国铁路网络,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对接沿海通道、青银通道和京沪辅助通道,改变青岛的“铁路末梢”区位。高标准规划控制了南下铁路通道,大幅缩短青岛至长三角地区的铁路出行时间,提升南下通行效率。规划董家口至五莲铁路、前湾港南港区铁路等疏港铁路项目,推进港口与沿黄铁路大通道直接连通,提升海铁联运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三是半岛引领,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网。推进青岛与半岛城市由互联互通向直连直通转变。完善青岛与周边城市之间客运铁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城际网络,开行市域(郊)班列,扩大“1小时”交通圈覆盖范围。加强青岛与周边城市的高速交通联系,规划控制了青岛至烟台方向高速公路等通道的建设条件。扩大胶东国际机场的陆侧腹地范围,完善由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多种方式组成的集疏运体系,更好服务区域旅客出行。

  四是枢纽带动,打造国际都市标准的城市交通系统。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是国际都市的基本要求,结合青岛环湾城市空间尺度大的特点,强化快速高效的交通网络支撑,规划构建了“七横九纵多连”的快速路网和覆盖都市区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实现环湾都市区一小时通达。强化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协调,按照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促进枢纽区域人口和产业聚集,方便居民出行,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通过交通枢纽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推动临港产业、临空经济、站城融合发展,形成以交通枢纽带动城市和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青岛日报记者:

  请问青岛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落地实施后,会给市民的交通出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雒方明:

  感谢您的提问。在历版综合交通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辽阳东路、重庆路等城市快速路、多条地铁线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市民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本次《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战略要求,把交通服务的人性化、精细化提升作为规划重点,切实增强人民出行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主要体现在市内出行和对外出行两大方面:

  一、市民的市内交通出行品质将进一步得到完善提升。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道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路网整体承载力与韧性进一步加强,辅以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高峰时期交通拥堵将大为缓解,跨区联系将更加便捷高效。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发达,将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常规公交为辅的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站点800米半径人口岗位覆盖率达到70%左右,常规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100%,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换乘进一步紧密,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会更加便捷、舒适。

  停车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通过提高泊位供给、存量泊位共享利用、停车需求引导等多种举措,形成以配建停车为主、城市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给体系,老旧小区、医院、旅游景区、大型交通枢纽周边停车难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优化。

  慢行路权得到充分保障,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和功能性不断提高,形成步行友好的“15分钟步行生活圈”。

  街道空间整体有效管控,从建设、管理、使用等多个角度进行道路空间安排,重视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道路路权逐步向以人为本、协同共治的方向转变。

  

  • 市民通过机场、铁路、公路等方式的对外出行将更加高效。胶东国际机场规划构建了由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地面道路组成的全天候交通集疏运体系,基本实现市民1小时以内到达机场,再通过胶东国际机场发达的国内和国际民航网络,市民中长距离出行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我市的国铁线路及铁路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铁路枢纽与轨道交通网络的衔接更加顺畅便捷,极大缩短了市民至铁路枢纽的出行时间,实现青岛与京津冀、长三角、沿黄流域等核心城市之间3小时左右互达。

  高速公路网络进一步加密和提升,通过对既有高速公路的拓宽改造、新增加密高速线路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我市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可达性,大大缩短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方便市民出行,并加强了地区间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流动,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腾讯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本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前几版综合交通规划相比,有哪些特点?

   马清:

  感谢您的提问。青岛共编制了五版交通规划,历版交通规划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1992版交通规划奠定了东岸城区骨干道路网络格局,支撑了青岛市东部开发建设;2002版交通规划构建了环湾及滨海区域交通网络体系,规划了跨胶州湾通道,实现了东西两岸快速衔接,“青黄不接”成为历史;2008版交通规划将轨道交通作为重点规划内容,有效支撑了我市轨道交通报批建设,推动青岛进入地铁时代;2012版交通规划优化了重大交通枢纽功能布局,结合胶东国际机场、济青高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址,构建了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研究谋划了胶州湾第二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构建了全域综合交通体系。

  本轮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传承前几版交通规划,同时遵循国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以青岛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为前提,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功能定位更高。按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目标要求,谋划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制订发展战略,分析预测目标年的发展需求,提出城市对外交通、区域交通、市内交通等多层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模,优化海港、空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与城市道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例如,规划预控了“一环八射,四主多辅”铁路系统布局,将有效提升青岛铁路枢纽功能,可实现与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区域的快速联系。铁路与海港、空港的无缝衔接,将更好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的组合优势,有效拓展港口腹地,助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第二,更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本次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首次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下编制完成的,既考虑了交通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品质的交通出行服务要求,同时,又强调了底线约束,实现交通与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的耦合协调;体现土地集约利用、绿色低碳发展、智慧交通等高质量发展要求。例如,规划提出发展集约化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比例占比在60%以上,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占比60%以上;大力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完善铁路与港口的衔接,提高铁路货运集疏港比重,优化港口周边用地功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带动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

  第三,规划更加精准。规划对道路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客运枢纽、货运枢纽、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方案设计,并融合了道路网规划、停车场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地下空间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提高了规划管控的精准度;同时,实现规划逐级传导,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成果纳入“一张图”管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了用地空间和相关管控要求。

   主持人:

  感谢马清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系电话:83893254。

  本场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现场图片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