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李飞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广中文网记者: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上旅游资源,近年提出了要建设“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请问青岛市在推进海上旅游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效?有何重点计划?
王青云:
感谢媒体朋友对我市海上旅游发展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同各相关部门加快海岛开发进展,丰富海上旅游业态,不断提升全市海上旅游品质,围绕海上旅游,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丰富发展海上旅游业态。深入挖掘、阐释青岛海洋文化资源,开发《海上有青岛》《寻梦沧海》等海洋主题沉浸式演艺项目。整合全市63家海上旅游企业、214艘船艇联合运营,2024年新开通海上旅游航线3条,累计开通航线9条,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31.58万人次,同比增长290%。开发创意海上旅游产品——追鸥逐浪专线、“潮齐音乐会”专线、橘子海专线等,2025年1月日均客流量约4000人次、周末客流高峰达6000人次,有效激活淡季旅游市场。
二是加快破题海岛旅游开发。“一岛一策”加快推进灵山岛、竹岔岛、小管岛等重点海岛旅游开发,改善陆岛交通条件,因地制宜打造亲子研学、休闲垂钓、康养度假等差异化产品。灵山岛新码头建成完工,竹岔岛启动20余亿元建设项目,小管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拓展邮轮旅游发展市场。成功举办中国(青岛)国际邮轮产业大会,成立“青岛邮轮游艇创新中心”,联合发布《青岛—仁川—全北多母港邮轮航线国际合作青岛宣言》,推动打造中韩多母港邮轮深度游航线。吸引“欧罗巴2”号邮轮承载今年全省最大欧洲入境旅游团访青,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青首秀,截至目前已发布邮轮36航次。
未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做足海上文章。
加速重点海岛开发。按照“成熟一个、开发利用一个”原则,推进海岛旅游,提升灵山岛民宿质量,推动竹岔岛尽快完成开发设计方案,打造“跳岛游”产品。完善海上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码头布局,完善“一程多站”式海上旅游线路格局,擦亮“海上看青岛”品牌,年内完成青岛湾栈桥码头(二期)、东大洋码头改造和小港湾海钓码头建设,新开通2条海上旅游航线。丰富海上旅游休闲业态。大力发展帆船、潜水、冲浪、海钓、海上低空飞行等海上业态。组织旅游客运企业推出海上婚礼、游艇派对、商务会议等高端服务。加快发展邮轮旅游。完善邮轮旅游奖励扶持政策,吸引国际邮轮公司、邮轮组织或行业协会等在青设立区域总部,力争全年运营不少于46个航次。
山东商报记者:
从2022年开始青岛市提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任务目标以来,已经是第四个年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青岛市下步还有哪些重大的任务目标?
李飞:
感谢媒体记者朋友的提问。
2021年,中央赋予青岛“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的责任使命。2024年5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青岛海洋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青岛“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城市定位。所以说,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就是青岛海洋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我市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调度、听取、推动海洋发展工作。去年以来,围绕更好发挥青岛的海洋优势,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调研、座谈,对海洋城市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现代海洋治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制定了《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等文件,形成了“1+8+10+20+N”工作体系,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推动青岛海洋发展的有力抓手。《意见》是继2022年“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后”,青岛市再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的统筹推动海洋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下步青岛海洋发展的总规划和路线图。《意见》突出了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紧扣青岛海洋发展的目标定位,从规划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生态治理等9个领域提出31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未来三年青岛海洋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比如,近年来,青岛海洋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近三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均在6%以上,总量位居上海、天津之后列第三位。山东要求青岛发挥全省海洋领域“一核引领”的作用,青岛提出在全国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这个“引领”首先要体现在青岛的海洋经济实力上。因此,《意见》以进位争先为目标,经过科学分析,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6.5%左右,到2027年,我们才能够与天津比肩,向上海靠近。
二是聚焦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从全球看、全国看,现代海洋城市的首要特点就是科技领先、产业发达。《意见》共31项工作任务,其中,科技和产业14项,接近一半,尤其是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明确了“4+4+2”海洋产业体系,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路。比如,在增强海洋创新策源能力方面,我们提出要集聚全球海洋高端人才,2027年全市海洋人才在全市人才占比要力争达到20%左右;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海洋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1000家以上;构建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贯通体系,组织实施海洋关键技术100项以上。2023年开始,我们加大对全球海洋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并整理了国家和各沿海省市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以市委名义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召开座谈会和论证会,从而明确了青岛海洋产业突破的重点方向,系统梳理了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发展的路径,丰富完善了“4+4+2”产业体系打造路径。比如,在渔业方面以水产种业和现代海洋牧场为发力点;海洋装备产业通过央地合作模式,着力吸引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落户青岛,完善产业链条;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将突出生命健康主题,提升海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的高值化开发水平;海洋新能源产业要加快推动女岛绿色能源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海上风电项目零的突破;在深海开发产业要抢占深海采矿产业赛道,吸引深海开发领域央企和机构在青布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突出海洋人工智能主题,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三是聚焦海洋大项目平台牵引。年初,全市召开了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抓好《意见》贯彻落实,市委海洋委办印发了青岛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创新平台、标志性重大项目和若干保障措施。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出崂山实验室、深海三大国家平台、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10大创新平台建设路径、重点任务和定期联系机制。实施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大制约项目推进瓶颈问题的解决力度,以国信养殖工船、三峡深远海风电、中船712所海西湾基地、修正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同时,我们在规划引领、法治保障、政策支持、要素供给、安全保障等方面制定22条举措,比如出台《青岛海洋经济促进条例》,优化完善“海洋15条”,落实“依法管船、依港管船、分类管船、协同管船、智能管船、自治管船”要求,推动海洋空间立体开发,实施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探索“标准海”制度,深化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出让试点等等。下步,我们还将探索实施“项目+人才”专项行动,加大涉海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导向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力度,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融合互促。
青岛经济广播记者:
目前,青岛港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作为我市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岛港发展情况怎么样,今年计划完成哪些工作?
焉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港口是青岛海洋经济重要的资源禀赋,也是建设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关键的硬件支撑。近年来,我们围绕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持续推动青岛港在山东省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发挥龙头作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基础设施。2024年,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液体化工仓储工程二期等4个项目相继完工,《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正式获得交通运输部、省政府联合批复,为拓展港口发展空间、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了宝贵条件。目前,青岛港已建成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45万吨原油码头和国际一流的邮轮客运中心,可停靠世界最大2.4万标准箱的集装箱船、世界最大23.7万总吨的邮轮。可以说,青岛港已经做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
二是提升枢纽功能,持续畅通沿黄陆海大通道。青岛港拥有广阔的腹地支撑,一直以来就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河南、陕西半数以上的出口货物,选择从青岛港出海。2024年港口完成货物、集装箱吞吐量7.12亿吨、3087.4万标准箱,均位居全国第4位。近年来我们深化拓展海运物流网络,累计开辟230余条集装箱航线,数量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持续提升多式联运能力,2024年完成海铁联运量254.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3%,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三是聚焦转型升级,打造智慧绿色建设样板。落实《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24年接电量超10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63%,跃居北方港口首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9自然箱/小时,第十二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抓好新版青岛港总体规划落实,重点做好三个聚力。
一是聚力建设一流港口基础设施。今年,将开工建设总投资约770亿元的港口重大项目。在董家口港区,将加快完善专业化泊位布局,建设北三突堤7号至8号泊位、琅琊台湾作业区湾底通用码头、琅琊台湾作业区东部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预计建成后,新增年通过能力可达2600万吨、1100万标准箱。在前湾港区,将加快推进北岸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东北亚领先的集装箱枢纽港。
二是聚力促进航运物流扩容升级。扎实推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海运航线新增10条,航线数量继续保持北方第一;海铁联运量达到265万标准箱,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100列,为广阔腹地打造便捷的“经济出海口”。
三是聚力推动智慧绿色转型。持续放大全国产全自主技术影响力,推进港口作业设备智能化升级。大力推进港口清洁能源应用,建设全场景氢能港口。持续推进港口岸电常态化应用,岸电接电量保持北方港口首位。
主持人:
感谢焉栋女士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海洋发展局。联系电话:85883870。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3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