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强信心 亮举措 促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二场,介绍“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土地规划保障工作有关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吕恒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巡视员王集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综合业务处处长毕敬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用途管制处处长张鹏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坚持规划战略引领,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加强空间规划战略引领
提升详细规划管理质效
守牢规划底线,优化项目落地路径
提升要素保障水平,畅通项目落地通道
实行用地流程规范精简
实施“要素跟着项目走”
统筹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做好土地供应和规划审批
完善项目服务机制,擦亮“自然能办”品牌
开展“处长促项目”活动
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
建立联动协同机制
2025年,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应以“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树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理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加强协同,提升服务,用足用活15条措施,擦亮“自然能办”品牌,以高效率的自然资源和规划要素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建设,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齐鲁法制网记者:“处长促项目”活动让项目服务更加精准有效,请问在接下来的实际工作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如何开展“处长促项目”活动,更好服务于项目落地?
王集浩:“处长促项目”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持续优化全领域营商环境的一项创新举措。为确保“处长促项目”活动取得实效,我局印发《关于开展“自然能办—处长促项目”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一线服务力度,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项目到人、责任到位。围绕省市重点实施类项目,根据项目手续办理进展,逐项目确定一名处级干部担任“项目管家”,践行“一线工作法”,“一对一”精准服务,“一线式”主动服务,“一站式”集成服务,与项目单位建立常态化快速响应机制,保持全天候沟通,确保项目单位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做到“有呼必应、有难必帮”,实现问题分钟级响应,让问题日清、让进度时控、让情况分明。
二是督查问效、清单推进。成立土地规划保障工作专班,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赴现场服务督导项目推进落实情况,牵头处室负责汇总收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解,部门联动,接力处置,以“有解思维”理清推进路径,拿出解决举措,必要时提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业务办公会顶格推进,以常态化调度督导确保工作落实、效果显现。
三是严格纪律、巩固成果。强化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 “项目管家”在服务项目过程中,严格执行廉政规定,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做到“亲”和“清”,既亲切服务,又清正廉洁。在服务项目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不断完善,形成保障服务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
Q2
青岛经济广播记者:在资源环境紧约束、经济和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请问将怎样统筹平衡重点项目保障与控制新增用地指标之间的关系?
张鹏:近年来,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国家要求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自然资源要素配置与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在此背景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严格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以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新增用地指标的依据,努力实现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与新增用地指标控制的平衡,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分类保障新增用地指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将我市重大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重点产业等各类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申请国家直接配置新增用地指标。未纳入国家指标保障范畴的,我市将新增用地指标进行精准化、项目化配置,重点保障“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国际航运中心、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项目,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乡村振兴项目。同时,根据项目进展和实际需求,动态调整用地指标分配,确保新增用地指标用于最急需、最有效的项目,避免资源浪费。
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方式,充分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减少对新增用地的依赖。鼓励企业采用多层厂房、开发地下空间等集约化用地模式,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持续优化土地管理,强化主导产业、重大项目要素支持,不断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Q3
观海新闻记者:请问在提高产业项目土地要素配置与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方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毕敬平: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在细化工业用地分类、调整工业用地价格、降低企业拿地成本、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和强化用地批后监管等方面下功夫,精准有效供给、高效配置资源,护航高质量项目落地见效。
一是在细化工业用地分类,满足用地需求上下功夫。聚焦“10+1”创新型产业和细分赛道,结合产业专业园区建设,将工业用地细分为工业产业用地、标准厂房用地和新型产业用地三类。其中,工业产业用地主要用于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项目;标准厂房用地主要用于产业专业园区内链主及其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空间;新型产业用地主要用于与工业生产紧密联系,涉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功能的项目。通过工业用地精细化分类管理,满足企业多样化用地需求。
二是在优化产业用地价格,激发市场活力上下功夫。指导各区(市)开展新一轮基准地价更新,按照细化后的工业用地分类,调整更新工业用地基准地价体系,明确工业产业用地、标准厂房用地和新型产业用地的不同价格水平,在基准地价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供应价格,进一步激发土地市场活力。
三是在健全弹性供应体系,降低用地成本上下功夫。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对于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可以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按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转租、抵押手续。工业用地弹性供应给予了企业更多的选择空间,也进一步降低了拿地成本。截至目前,全市以弹性方式供应产业用地共有35宗,合计1193亩。
四是在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强化批后监管上下功夫。在项目准入上,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水平,明确新上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等标准,合理确定项目用地规模,引导“大项目供地、小项目入园”,提升工业用地单位面积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在批后监管上,实行新上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监管协议”的“双合同”监管机制,对项目开竣工、投产达产、亩产效益评价和退出等环节实施严密监管,推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Q4
山东商报记者:2025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如何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
毕敬平:提高审批效率是优化政府服务、提升营商环境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创新项目策划生成服务,提高审批效率。紧盯项目谋划,建立项目策划生成工作机制,基于青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研发项目策划生成信息平台,设置项目录入、主管部门审查、预选址、空间协调、项目生成五个环节,联合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变“串联审查”为“并联介入”,在项目招商洽谈阶段提前介入、协同审查,统筹落实好空间规划、用地指标、能耗等各项管控要求,合理引导项目精准选址,为项目落地审批各环节提供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撑。根据平台试点情况看,通过项目策划生成,可有效缩短项目后续审批时间,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二是完善规划许可标准体系,规范审批流程。深化“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评合一、多测合一”改革,我局连续出台了《青岛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技术规定》《青岛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编制导则》《青岛市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规划条件技术规定》《青岛市建设工程规划核实与土地核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标准化规定,不断推进规划选址、工程许可、规划核实等审批全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同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管理,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组织开展用地预审与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审批事项抽查、互查等,推动规划许可标准体系落地实施。
三是开辟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全面实行“项目管家”制度,根据项目需求确定项目管家、土地报批专员,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容缺受理,提供全天候全流程服务,横向纵向多方协调,化解审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功能区深入开展“标准地+承诺制”综合改革,通过提前介入、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方式,构建项目审批快速通道,工业用地规划许可与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取同步办理,实现“免申即领”,助力“拿地即拿证”“拿地即开工”。
四是加强审批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行线上审批。通过完善审批服务平台功能,创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推进线上带图审批试点,实现全流程带图网上申请、在线带图审批,减少线下跑动。加强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丰富完善青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数据资料,避免项目单位和办事群众重复提交、补充各类申请材料,为审批提速增效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