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二十四节气介绍一下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2025-02-18 15:29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感谢柳忠旭先生的介绍。接下来回答现场提问,请记者朋友和职工居民朋友们举手提问。现在开始提问。

   工人日报记者:

  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和特殊的饮食习俗,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念,请结合二十四节气介绍一下养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魏陵博:

  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二十四节气简明地表达了该时段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的成长状态,也被应用于中医学的理论构架,其中最典型的是四立、二至和二分。“四立”代表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也把春季与秋季各分为两半。“至”代表了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或者北回归线,阳光直射为夏至,最大斜射时为冬至。夏至表示最热的夏天快要到了,冬至表示最冷的冬天快要到来。“暑”、“寒”之类,代表了气候温度的情况。

  二十四节气来自于对天文和日影的观测。从天文角度来理解节气的时间概念,它指的是瞬间时刻,而不是一个时段。而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出发,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时间段计算的,并不限于某一刻,所以,我们对节气应理解为一段时间,比如从交立春起,之后的15天都是属于立春节气。

  中医养生讲究与时令相宜。第一原则就是“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指的是生长的、向上的、温暖的事物,阴指的是肃杀的、向下的、寒冷的事物,意思是:春夏养阳,应顺应自然界的生长之机来养生;秋冬养阴,应适应自然界收藏之机来养生,其实质就是顺应节气变化养生。

  中医把人的脏腑和季节联系起来,如春气通于肝、夏气通于心等,强调了自然界阳气和人体阳气要相适应。强调春夏多运动,顺应阳气向上向外的特点,建议晚一点睡,应该早起锻炼。秋冬寒冷季节,要避风寒,顺应阳气内敛潜藏的特点,人体阳气也要潜藏,冬季不要被寒气损伤,建议大家要早睡晚起。

  春夏养阳就是养肝、养心,心肝最易发生心肝火旺,所以春夏应吃寒性药食抑制其火,秋冬养阴就是养肺、养肾,秋冬寒邪易袭人体皮肉筋骨,所以应食温热以补肺气和肾阳。

  节气是对四季变化的细化,中医从大寒开始,每4个节气为一段,每段2个月,把一年分成六节,对应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简要概括了每个时段的特点,中医称为六气,例如目前时段为大寒到春分,属于多风时节,人体容易出现感受风邪,立春前多为风寒、雨水后多见风热,这就是中医诊病的又一个原则,叫做“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此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学习中医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医理论运用节气和五行生克理论创立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把时间气候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纳入到诊疗当中。例如2025年为乙巳年,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角度来看,推测本一年的气候,上半年风木当令,下半年相火当令,推测本年度气候偏暖,所以在养生保健多考虑滋阴降火的方式。当然,咱们还要看具体地方的小气候,还有个人的体质转化,任何时候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都是最重要的。

  在使用药食养生时,中医有个叫“脏气法时”的原则,辛温性味药食类似春季升发之气,例如,韭菜、生姜之类可以补肝气,凉酸药食类似秋季收敛,例如柑橘类可以补肺气等,夏季火旺,宜用苦寒降火,如苦瓜、苦菊之类,冬季寒盛,宜用温补,如羊肉、参茸补剂。

  总之,顺应天时养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借势而为的功效,如三伏贴治疗阳虚病证,冬季膏方滋补衰弱体质,都是节气养生在实践当中的实际应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前湾港社区居民:

  大家好,我是前湾港社区的居民,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品是越来越丰富了,吃得也是越来越好了,但是也容易“吃”出一些疾病。请介绍一下,日常饮食怎么吃能够吃得好、还能吃得健康?

   顾萍:

  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民以食为天,膳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一日三餐如何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首先是要摄入合适的总能量。吃得过多会增加体内脂肪,吃得过少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肌肉流失、贫血等。其次,食物种类应保持多样化,应包括谷薯类(包括全谷物、杂豆类和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水产、蛋奶类和大豆坚果类等。具体,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营养素合理搭配。三餐中应首先确保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供能比合适。适宜的膳食能量构成比一般为:碳水化合物供能50%—65%;蛋白质供能10%—15%;脂肪供能20%—30%。其次,还应注意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充足。例如,缺乏维生素A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萎缩,纤毛数量减少,导致病菌侵入体内;维生素C能减少外界对人体细胞内平衡的干扰,促进抗体形成,维持正常免疫力;维生素E在人体内能够保护T淋巴细胞、红细胞,从而保护人体的免疫系统;锌是人体内100余种酶的组成成分,尤其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正常免疫功能的维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缺铁可导致贫血和免疫细胞数量减少,造成免疫力下降和免疫反应缺陷等;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因此,可多为家人烹饪富含上述营养素的食物,如深色果蔬、海产品、红肉(猪瘦肉、牛肉、羊肉)等,并在烹饪过程中,多蒸、煮,少煎、炸,尽量避免营养素的流失。烹饪用油,可在日常食用的调和油基础上,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脂肪n-9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茶籽油的摄入。不建议使用猪油。

  二是注意三餐合理搭配。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其中早餐要营养,至少应包括4-5种食物;午餐要丰富,至少应包括5-6种食物;晚餐要易消化,至少应包括4-5种食物。每一餐都应有主食和副食,主食做到粗细搭配,副食应兼有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并注意干稀搭配。例如,早餐可把银耳、莲子、百合、芡实、薏米、山药煮成粥,有润肺作用,午餐可做二米饭,晚餐可做蒸红薯。饮食应清淡,少油少盐,少吃腌制、油炸及辛辣食品。加餐可优选新鲜水果类、奶类、原味坚果类和全谷物食物。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尝试自制健康(少糖、少油,天然食材)零食和点心。如果家人在此期间感觉压力大,可适当增加鱼、禽、肉、蛋、奶、大豆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深绿色、橙黄色、紫红色等深色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食欲不好,可将食物做得更软烂,比如鸡蛋做成鸡蛋羹、瘦肉做成肉末等。

  三是注意饮食安全卫生。食品卫生安全最重要。食材加工前,一定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避免食用过期食物。优先食用不宜存放的叶菜类蔬菜,避免腐烂变质。食物储存应生熟分隔开,果蔬鱼肉分隔开,肉类密封保存,蛋类单独储存。冰箱定期清理、消毒。为了降低感染风险,食材加工时,也要做好生熟分开,加工和盛放生的肉、水产品和蔬菜的砧板、刀具、盆、盘、碗等器具要与熟食的分开并及时清洗消毒。处理生熟食物之间要洗手,避免食物间的交叉污染。减少生冷食物及凉拌菜的制作。蔬菜、肉类等需洗净后彻底煮熟食用。无法去皮的水果,食用前需反复流水冲洗。购买的非高温灭菌包装(软、硬罐头)的散装卤煮肉制品,建议高温加热后再食用。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国风药业职工:

  各位专家好。我是国风药业集团的一名职工,从去年冬天以来,家人、朋友得流感的比较多,我前段时间也中招了,现在有时还咳嗽。我想问问专家,在这个季节需要预防哪些呼吸道传染病?普通感冒和流感是怎么区分的?

   于文成:

  感谢这位朋友的提问。冬春季节是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冠状病毒等,也可发生支原体和细菌感染。某些特殊个体可发生特定感染如霉菌/毛霉菌、耶氏孢子菌、巨细胞病毒等。总体来看,机体免疫功能减低人群易发生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和支原体感染。这些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先天和后天免疫功能减低,经常出入人群密集场所活动的群体等。

  那么,应该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首先要看流行病学史,在流感高发的冬春季节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特别是当我们密切接触了流感病例之后,如果出现高烧、咳嗽、咽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很可能感染的就是流感病毒。普通感冒一般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其次,就是从症状上看,流感症状更重、起病更急,往往伴随38℃-39℃左右的发热,并且除了咳嗽咽痛以外,还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像头痛、肌肉酸痛、特别乏力;而普通感冒一般是低热或者中等程度的发热,也有人并不发热,症状主要是鼻塞、流涕、打喷嚏,症状比流感轻。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包括主动预防与被动预防。主动预防包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手消毒及各种消毒措施。被动预防包括: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等。

  在这里也提醒大家,不建议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就使用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也不主张所有个体均预防应用抗病毒药物。健康群体病毒感染症状不重采用中成药及对症治疗即可。对于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先天和后天免疫功能减低人群和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较重人群可及早使用抗病毒药。抗病毒药物选择应根据药物抗病毒谱来使用,而不是一种抗病毒药就能够适合所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如奥司他韦应用于流感病毒感染;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另外,抗病毒药物应用时机也很重要,多数于病毒感染48-72小时内应用最好。病毒感染数天尤其是超过7天再应用意义不大。

  患者充分休息可以更快的康复,不建议带病上班上学、探亲访友、参加聚会,也不建议在生病期间接待来访的亲友,避免传染给他人。居家休息的同时,也要避免传染给家人,有条件的可以在单独的房间居住,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尽量的和家人保持距离,多开窗通风,和家人接触的时候戴口罩,都可以减少传播风险。打喷嚏、咳嗽时尽量用纸巾或者肘部遮住口鼻,使用过的纸巾要立即扔进带盖的垃圾桶,并且及时洗手。

  如果在居家隔离期间,出现了39℃以上的高热,使用退热药物效果不佳,建议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剧烈咳嗽、呼吸急促、胸闷、憋气这些严重的症状,或者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模糊,都需要及时就医。发病以后如果超过5天症状没有缓解趋势,也建议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阻断呼吸系统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所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非常重要!谢谢大家!

   大众日报记者:

  青岛市开展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倡导科学控制体重。我们知道,体重与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能否从专业角度解释一下什么是代谢性疾病?春季对代谢性疾病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代谢性疾病?

   陈颖: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所谓代谢性疾病,简单说就是因为身体代谢出问题引发的疾病,是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的健康。比如,我市的肥胖和超重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成人都有超重或肥胖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开展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对于指导群众科学管理体重,是非常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

  为什么我们要做好体重管理?因为肥胖不仅是一种体态问题,更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启动因子”。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疾病,还会大幅增加患癌症、阿尔茨海默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另一方面,虽然代谢病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但发展缓慢,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出现明显症状。这就给我们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春季已经到来,大家很关心气候变化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那么结合春季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干预。

  首先是饮食。春季气温回升可能引发食欲波动。如果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会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病的发生。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才能有助于降低代谢病发生的风险。

  其次,缺乏运动也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病的重要原因。运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此外,运动还能产生的一系列代谢有益分子,可以抑制进食和增强人体能量消耗。运动还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改善代谢。春季户外运动,建议多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跑步、骑车、散步、游泳等。重要的是结合自身情况,培养运动习惯和爱好,坚持下去。

  第三,注意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精神压力会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醇释放,影响代谢。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抑郁而频繁进食导致肥胖的病人。老话说的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心态好才能健康。

  第四,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代谢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可导致胃饥饿素、瘦素等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消耗减少,导致肥胖。睡眠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对大脑、心脏,尤其是对新陈代谢有非常强的益处。春困秋乏,春季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肥胖症等代谢病的病因复杂,针对这一问题,我市部分医院也开设了肥胖多学科诊疗门诊,采取心理干预、运动干预、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为肥胖症的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防更胜于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管理好自己,才能健康而长寿!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陈主任的介绍。现场提问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和职工、居民朋友们的参会。今天现场还安排了健康义诊和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体验等项目,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和宣传报道。后续如有深度采访需求的,请联系市卫生健康委,联系电话:85912160。

  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