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持续提升枢纽能级

2025-01-21 07:19 来源:青岛发布

1月2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 青岛走在前”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介绍“深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路玉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仉元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袁海波,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胶州市政府副市长郭晓钟,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邢东亮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物流业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有力服务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
 

2024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预计突破1700亿元,成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市交通运输局突出“三个聚焦”,推动全市交通运输主要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公路、铁路、水路、民航完成货运量4.57亿吨,同比增长4.6%;港口分别完成货物、集装箱吞吐量7.1亿吨、3087万标箱,同比增长4.2%、7.3%,交通物流运行质效稳步提升。青岛市物流业景气指数均值为52.7%,较2023年上升1.8个百分点,连续10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市场不断复苏向好。

 

聚焦枢纽能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政协主席任执行组长的工作专班,出台《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编制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制定重点项目建设等“四张清单”,推动总投资超2020亿元的45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航运中心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球第15位。
围绕“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不断拓展全球航运版图,新开辟外贸集装箱航线18条、总数超230条,数量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为拓展发展空间、扩大港口投资创造了宝贵条件,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等4个项目竣工验收。

 

聚焦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成功入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将最高获得中央10亿元奖补资金,支持重要枢纽项目建设,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服务海丰航运集团、全球航运商业网络等物流企业,进一步畅通青港贸易往来。成功举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一带一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大会等,促成3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签约重点项目4个,计划总投资超70亿元;在谈储备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超170亿元。
 
壮大培育现代物流头部企业。评选现代物流头部企业6家,日日顺、山高物流、中创物流入围中国物流企业50强。新增国家A级物流企业5家,总数达115家,其中新增5A级物流企业2家(青港国际物流、山东捷丰国际储运),总数达13家,增量位居全国第2位。
 
降本增效成绩显著。印发《青岛市现代物流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全市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青岛依托上合示范区推动多式联运改革》作为全省唯一案例,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聚焦通道网络,国际物流大通道加速构建

 

海运方面,青岛港沿黄内陆港、海铁联运线路总数分别达51个、83条;完成海铁联运量254.6万标箱,同比增长15.3%,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航空方面,累计开通运营16条国内国际货运航线,完成运输航班19.3万架次,同比增长12.8%,口岸功能、保障能力、通关效率等方面优势不断巩固。
铁路方面,中欧班列开行1017列,同比增长17.8%,首次突破千列大关,国际运营线路增加至22条,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公路方面,国际道路运输(TIR)持证人15家,发运车辆282车次,数量和发运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全省首家TIR车辆检测机构在青落地,新开通中吉乌、中哈专线,大湄公河次区域(GMS)“青岛-越南河内”等三条线路全国首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前期,中办、国办先后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市交通运输局将结合青岛实际,以“三个持续用力”,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交通物流服务质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全市经济增长多作贡献。

 

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持续用力

 

紧盯“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扎实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五年规划落地见效,进一步提升航运中心全球竞争力。
用好“三项机制”。充分发挥好专班办公室职能作用,用好推进调度、沟通联系、督导协调“三项机制”,集聚全市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航运中心建设。
锚定“六个聚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枢纽体系,推动航运贸易发展,提高航运服务质效,促进港产城融合,优化综合发展环境。

在提升交通物流服务质效上持续用力

 

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实行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已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山东中欧班列青岛集结中心一期工程等14个重点物流项目加快建设。
抓实重点企业培育。加快培育新型物流集成商,推动企业深度合作,打造物流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典范。举办现代物流数字化转型大会,积极招引头部航运企业来青合作。开展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选工作,力争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120家。
聚力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梳理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优质资源,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探索“以投促引”模式,重点关注行业内技术领先的项目,前瞻性跟进做好服务保障,推动产业大项目落地实施。

 

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上持续用力

 

统筹优化运输费用、仓储费用、管理费用,推动现代物流向绿色化、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转型。
打造多式联运新网络。力争2025年海铁联运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加密中欧班列线路,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争取全年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100列。拓展国际道路运输开行规模,提升通道网络辐射能力,让更多青岛产品走向世界。
推广人工智能新技术。积极推广智能化设备应用,加快推进一批智能仓储物流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加强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拓展行业应用新场景。依托通用机场,探索低空物流运输网络,开展无人机快递上岛试点,提升货物运输效率。积极推进高铁物流运营试点工作,提升货源组织能力。
下步,市交通运输局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现代化开路先锋定位,担当作为,善谋力行,着力强基础、惠民生、保稳定,加快推进现代物流提质增效,为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交通力量。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国交通报记者:青岛市获批“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国内率先获批建设全部承载类型枢纽的城市之一,请问下一步市发改委在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方面有哪些举措?

仉元明: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积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与重庆、西安、深圳等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获批建设全部承载类型枢纽的城市之一。近期,我市又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我们发挥国家战略叠加先发优势,累计为重大物流项目争取各类资金近1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逾百亿元,有效增强国家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也为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三方面工作,进一步发挥枢纽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一是提升枢纽发展能级。围绕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统筹抓好枢纽建设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枢纽间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与制造业、商贸业深度融合,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提升枢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二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前期,我们已向国家推荐上报了一批冷链物流、粮食仓储项目申报中央预算资金。下步将科学谋划储备一批标志性物流大项目,抢抓国家“两新”“两重”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窗口期,全力争取资金支持项目建设。

 

三是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依托枢纽发展与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探索开通城市间、海岛低空物流航线,推动物流发展方式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开辟物流降本增效新路径。

 

Q2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当前,青岛正在加快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请问下一步在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等方面将开展哪些具体工作?    

袁海波: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强国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深化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立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加速构建起“海陆空铁”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放大青岛“四港联动”优势,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扎实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打造“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更好服务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下一步重点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海运网络优质畅达。加密航线布局,增开航线5条,航线数量和密度保持北方港口首位,持续拓展海铁联运线路,扩大海铁联运发运规模,力争海铁联运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把握新版港口总规获批机遇,从2025年到“十五五”期间,重点推进、谋划储备总投资约770亿元的港口重大项目,提升港口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二是航空走廊高效快捷。优化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线布局,推动重点航线稳定运营,逐步完善以青岛为中心,覆盖日韩、通达洲际的航空货运网络。充分发挥“客机腹舱”载货能力,探索推进国际货运中转业务,提升机场货运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空铁、海空联运,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发展低空经济,联合地铁集团加快打造青岛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探索拓展低空物流应用场景。

 

三是陆路通道安全畅通。加速提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货源集聚能力,推推动中欧班列扩量增效,力争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到1100列。2025年开工建设董家口至五莲铁路,提升铁路集疏运能力,推动更多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提高水路、铁路运输占比。加强货源组织能力,持续发展高铁快运新模式。开辟国际道路运输(TIR)新路径,实现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线路常态化运行,TIR“中俄快线”累计发运量力争突破300车次。

 

Q3

观海新闻记者:2024-2025年,中国接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上合示范区作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综合性开放载体,在加快上合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方面,2025年计划开展哪些重点工作?

郭晓钟: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上合示范区将“扩能提质”锁定为新一年的拼搏方向,青岛国际枢纽港作为国际物流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汇聚各方优势力量筑平台、链资源、出良策,走出了一条推动区域合作、建设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建设好制度型开放的示范区”,我们突出公共产品属性,2025年将枢纽港纳入上合示范区综合改革实施,为打造“三区一高地”提供强大动力。

 

在高质量建设青岛国际枢纽港方面,推动多式联运提质增量,将上合国际物流大通道融入山东省沿黄陆海通道建设。常态化开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线路、鲁疆班列及公铁联运班列,不断畅通TIR覆盖范围,新开通中吉、中乌等定班专线及大湄公河次区域运输专线,预计2025年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突破1100列。国内深化与口岸城市合作,积极探索新设上合边境口岸仓,揭牌枢纽港北京港区、磨憨港区等;国外海外仓数量将达到10个以上,基本覆盖上合组织国家。 

 

在完善枢纽港功能方面,一方面充分用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四类型”国家物流枢纽、陆路启运港退税等国家级政策,打造政策洼地;另一方面推动济铁物流园高质量发展,在通用航空机场低空产业发展规划基础上,邀请中国物流集团完善物流产业发展策略。建成启用枢纽港新城服务中心、招商中心,进一步扩大汽车交易中心、上合医药物流产业园经营规模。规划建设数字孪生港。

 

在培育产业生态体系方面,贯彻落实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指示精神,积极构建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中物流上合(青岛)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投入运营,为青岛市制造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山东中欧班列青岛集结中心项目建成投用,构建“班列+运贸一体化”新模式,中棉数智物贸产业园项目一季度举行开工仪式,加快上合同江物流园、华芯控股上合总部、五洲汽车基地等。聚焦头部企业,大力推进与中包、中储、中国供销、中储智运、数联集团的合作。

 

在强化保障措施方面,一方面规划引领发展,邀请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制定《青岛国际枢纽港战略发展规划》、《青岛国际枢纽港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山东港、青岛海关及济南铁路局,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济铁物流园业务发展,创新胶黄区港一体化监管模式。

Q4

中广中文网记者:去年,《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和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发挥青岛港“龙头”地位,请问准备开展哪几个方面工作?

邢东亮:新版总规为青岛港拓展港口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了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港口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构建“一湾两翼辖六区”的总体发展格局。2024年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港口条件”占比20%,在这个单项指标上,青岛港位列全球第2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近期青岛港将开工建设总投资约770亿元的港口重大基础设施能力提升项目,其中在董家口港区就投入超400多亿元建设北三突堤7-8#泊位、琅琊台湾湾底通用码头、琅琊台湾东部集装箱码头等重点工程,预计建成后将新增年通过能力2612万吨、1100万标准箱。董家口港区全部建成后货物吞吐能力将超过7亿吨,相当于再造一个青岛港。

 

同时,青岛港作为全国第二大、北方第一大外贸口岸,一直以来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黄河流域进出口企业的首选,河南、陕西半数以上的出口货物从青岛港出海。2024年我们在青岛市内各港区集装箱完成308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3%;新增航线18条,航线总数超230条,航线总数位居北方港口第一;海铁联运箱量完成254.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5.3%,继续保持全国港口首位。

 

为了加快建设东北亚领先的集装箱枢纽港,今年我们已启动总投资约172亿的前湾港区北岸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对已建成的集装箱、件杂货、多用途泊位进行升级改造,同步推进的还有前湾港区南岸的自动化码头能力提升项目(105-108#泊位由目前减载靠泊15万吨级升级改造为靠泊能力20万吨级,109-110#泊位由目前10万吨级提升至减载靠泊15万吨级),预计将新增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过600万标准箱,届时将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集装箱货运需求,同时对提升水路运输结构,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