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围绕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步有何打算?

2025-01-17 07:03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刘大川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就发布的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举手示意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法治时代网记者:

  2024年1-11月份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全省3.6、1.1个百分点,实现高速增长,这肯定离不开财政的综合支持。请问市财政在支持培育全市工业发展方面都有什么措施?

   朱洪杰:

  感谢您的提问。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市财政局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给予充足的政策资金保障,助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资金保障。构建“1+N”政策体系(1个先进制造业综合政策+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N个专项支持政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2024年共兑现先进制造业发展资金超13亿元,惠及企业800余家。其中,把技术改造作为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的重要手段,继续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政策,2024年兑现企业技术改造奖补资金8.1亿元,助推1-11月工业技改投资增长9.9%,上拉全市投资1.2个百分点。本次新出台的《青岛市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未来三年每年仍将拿出近9亿元资金,力争通过三年投入超26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对上争取政策支持。落实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工业母机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税惠政策直达快享,2024年相关行业企业累计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税收红利约30亿元。2024年获评国家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争取中央奖补资金3亿元,带动产业转型提升。争取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2亿元,支持全市工业领域10个项目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力做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工作,2024年累计发放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近4000万元。

  三是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出台加强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落实“一产业一基金”要求,精准引导支持“10+1”产业新赛道发展。用好科技股权投资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转化资金,由政府领投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引进落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政府引导基金“耐心资本”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设立144支基金,总规模1459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青岛项目534个,投资额269亿元,其中17家企业成功上市,20家企业获评国家和省单项冠军称号。持续做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2024年全市在保余额达144.1亿元,累计受惠经营主体8065户。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继续聚焦要素保障、对上争取、政策兑现等重点领域,支持企业主体培育和企业发展量质齐升,强化产业创新支撑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齐鲁法制网记者:

  据悉,本次发布的政策首条就是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这应该也是对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奖补政策的延续。请介绍一下我市一直坚持对技术改造设备投资进行奖补的重要意义,谢谢。

   谢龙目: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对青岛技改工作的关注。

  技术改造是企业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制造领域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市工业经济从千亿级迈向万亿级的有效手段。2018年之前,我们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方式主要是贷款贴息,2018年《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条例》施行后,我们立足青岛实际,对技改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创新推出设备投资奖补政策,资金总额从2018年的0.8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8.16亿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近10倍;每年奖补企业数量从69家企业增加至354家,是初期的近5倍,奖补力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我们之所以坚持对技术改造进行奖补,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改造工作的重要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都多次强调:要加大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设备更新。2024年,国家布局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政策,充分体现了对技术改造工作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些年的政策实施,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政策在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扩大工业有效投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典型示范案例,创建了6家全球“灯塔工厂”和1家可持续“灯塔工厂”,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充分表明存量企业改造升级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另一方面是因为连续多年的技改政策实施,在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方面效果显著。近5年来,市财政共安排奖补资金近30亿元,每年撬动受奖补企业的设备采购额均保持66亿元以上,财政投入对设备投资的放大作用达到8倍以上;累计1200多家受奖补企业的销售额、利润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5%、14.2%,带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上拉全市投资1.2个百分点,滚动推进512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其中102个项目竣工,有力支撑了产业升级发展。

  作为落实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的一项重要举措,2024年5月份,工信部组织开展首批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评选工作,全国仅评选20个城市,我市成功入选并争取到国家资金3亿元,这充分说明我们多年来技术改造工作和成效得到了国家认可。围绕试点建设,我们聚焦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化工等重点产业,遴选出20个技改示范项目,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推进产业链协同改造提升。目前,20个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并完成年度投资15.3亿元,达到总投资进度的34.5%。同时,我们积极对上争取其它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102个技改项目争取到国家工业领域专项再贷款支持,目前已有9个项目签订贷款合同5.4亿元、发放1.9亿元。

  2025年,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进一步增资、扩围、提效。为贯彻落实好“两新”政策,青岛市级财政将继续拿出资金支持技术改造。这次政策的出台也是向广大企业做出承诺,青岛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决心不会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始终秉承“做企业贴心人”的理念,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大机遇,持续对上争取政策,对企业搞好服务,从改造意愿、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多个维度,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实现技术进步、拉动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目前,我们已经调度储备了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今年将在兑现2024年技术改造设备投资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再组织审核新一批奖补企业,加力提升全市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成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也请广大工业企业持续关注我们的相关工作,及时参与政策申报。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观海新闻记者:

  据悉,之前我市实施过支持绿色制造的政策,能否介绍一下原有政策的实施成效、新政策有哪些变化和下一步推进绿色制造的措施打算?

   郭林旗: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对青岛市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注。

  实施绿色制造,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全面推动绿色制造为抓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制造业发展全过程,加强节能降碳减污增效统筹协调,制造业“含绿量”不断提升。2021年,我市首次将支持绿色制造的政策纳入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拨付资金1480万元,有效激发了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培育梯队和能效水效领跑者创建机制,全市共培育国家绿色工厂5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国家能效水效“领跑者”4家。

  为深入贯彻新型工业化的有关要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我们对政策内容进行了优化完善,概括来讲就是“提标扩面”。提标方面,新政策将国家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奖补标准提高到50万元。经过前几年政策的持续引导,绿色低碳成为企业发展的普遍共识,我市绿色制造入选数量也常年稳居全省首位。通过提高奖补标准,我们希望在提升企业政策获得感的同时,进一步引导企业向“绿”而行。扩面方面,新政策内容更加丰富,注重从绿色改造需求和绿色装备供给两端同步发力,全面激发制造业绿色升级内生动力。一方面支持企业绿色改造和产业绿色协同,争创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生产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强化供给能力、做大绿色产业。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底色。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矢志不渝把绿色制造工作推向深入,厚积工业逐“绿”前行的不竭动力。一是积极推动产业绿色化升级,抓牢抓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契机,引导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淘汰更新;二是加力推动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强化能源碳排放等数据要素驱动,鼓励企业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过程,提升绿色管理精细化水平;三是持续开展绿色惠企服务,做实做细工业节能诊断,遴选专业机构深入企业实施绿色“体检”,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转型经验。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中广中文网记者: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本次发布的《政策措施》围绕强化产业创新支撑,明确了具体的支持方向,请问青岛市围绕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步有何打算?

   谢龙目:

  谢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大家对青岛市制造业创新工作的关注。

  科技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具体做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全年立项实施市级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161项,新增省级技术创新重点项目69个,揭榜工信部产业创新重点任务10项,累计入选全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版次高端软件产品672项,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二是聚焦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全市产业创新平台培育体系,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9家,高能级创新载体持续壮大。三是聚焦产业创新生态培育。出台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构建创新、技术、网络三个体系,提升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和创新要素服务保障两种能力,全市制造业“3+2”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下一步,我们将以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和需求导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体抓好“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组织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示范应用等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遴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加速技术应用扩散。同时,落实好多级扶持政策,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产业链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战略性急需基础产品攻关,牵头开展一批国家级产业基础再造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制定青岛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分级分类开展创新产品项目路演、宣传推介、行业展览等活动。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每年组织一批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引导企业逐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三是强化制造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质升级。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担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能力建设项目,依托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指导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中试验证和研发生产一体化谋划,培育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加快形成行业完整中试能力。

  四是强化创新要素服务保障。引育一批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持续壮大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队伍规模。引导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优化升级,打造一批产业、企业、区域、集群品牌。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场景应用实验室,鼓励“链主”企业主动开放场景资源,培育一批标杆场景,打造开放协同创新生态。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谢龙目先生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在会后联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系电话:85911315。

  本场吹风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结束)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