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陈万胜先生的发布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报道 记者:
去年,市教育局牵头成立了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目前,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元泳: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支持!
众所周知,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主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驻青高校是我们青岛最宝贵的资源,为充分发挥青岛高等教育资源集聚优势,有效服务我市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我们成立了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建立了“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的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打造了五个创新链条。
一是专家链条。成立青岛市技术成果投融资专家委员会,突出“精准筛选、精准对接、精准跟踪、精准推介”的工作特色,吸纳全国范围内投融资行业专家,从产业化角度对全市高校科技成果项目进行分类、筛选和评价,对成果转化方案提出关键意见建议。
二是资本链条。资本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第一滴水”,作用尤为关键。我们推动建立了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红瓦资本矩阵”,与30余家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合作关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成果提供资本支持。
三是供应链条。中心坚持深入走访高校,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赛道分布,精准对接高校优势学科,挖掘具有市场可行性的好成果。目前,中心已汇集在青高教科技成果1万余项,筛选1000余项。
四是需求链条。中心持续开展走访企业活动,重点发挥头部企业牵引效用,实现科研端与产业端精准对接。我们联合行业产业协会,建设了高端化工与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11大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形成了“企业出卷、高校答题”的协同转化新模式。
五是市场链条。中心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已组织各类技术成果供需对接会50余场,达成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36项,招募、培养了50名具有金融财经特色的中级技术经纪人,搭建了产学研转化的完整链条。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发挥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作用,联合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等相关单位,持续举办服务高校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的特色路演活动,充分发挥催化、链接作用,实现产学研高效转化,助力我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
山东商报 记者:
青能所作为院地共建的国立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和创新举措有哪些,如何开展有组织的成果转化?
徐峰: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下面我简要介绍青岛能源所在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方面的做法与成效。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是2006年由中国科学院、山东省、青岛市共建的国立科研机构。并于2020年,依托青岛能源所,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和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形成了“所、院、室”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围绕新能源、新生物、新材料三大领域,为国家和山东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院地共建的研究所,我们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加强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产业出题、科学论证、协同攻关、市场验收”的理念,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在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方面主要实施了三方面重点举措:
一是顶层设计构建引导转化运用的政策体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带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了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相关制度20余项。全国首批、山东省首家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规范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运用;将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估、职称晋升、人才奖励评定条件;将转化收益80%以上奖励给科研人员。通过激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围绕产业需求“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真解决问题”。
二是探索多模式融通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探索形成了“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引进落地”三类成果产出模式;与企业务实灵活选择“项目合作、共建平台、战略合作”三类产研合作模式;采取以“许可/转让为主、审慎作价入股、有条件的开展自主创业”三类成果转化模式,鼓励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产研合作,“做到不以模式影响成果落地转化”。
三是成立专班探索“有组织”的成果转化。针对成果转化的瓶颈堵点,研究所以打造系统集成与概念验证平台为创新举措,构建了包括系统集成工程中心、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处、国有资产监管平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以及“小核心大网络”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青岛市委、市政府,去年4月份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波任组长的“青能所成果转化产研对接工作专班”,这是我市首次在市级层面以专班方式支持科研机构推进成果转化,据我们了解在全国应该也是唯一。研究所也成立由所长牵头、相关部门、团队组成的工作专班和多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市、所深度融合、有组织的成果转化新模式。首批选取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固态锂电池、烃基生物柴油/航煤等、合成生物和绿色甲醇作为专班第一批重点推动项目,按照“转化一批、熟化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推动重大成果就地转化。
在市委、市政府以及成果转化专班的领导支持下,研究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近五年与50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质性合作,推动了三十余项成果落地转化,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排名前3%,中国科学院107家研究所前1/3。
尤其是研究所高度重视、大力推动成果在青转化。以2024年为例,研究所紧密围绕“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与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领域的17家青岛企业签署合同27项,总金额近6000万,较2023年增长50%;近年来着力推动中科蓝智、青岛星赛等7家成果转化公司落地青岛,占全部成果转化公司的80%,总估值近20亿。2024年在青岛市组织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全市共5家,并获批山东省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试点,全省共6家,青岛共两家。
下一步,研究所将全力贯彻落实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成果,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奋力为青岛市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感谢媒体朋友们对青岛能源所的关心支持,谢谢大家。
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
科技成果转化,既需要一个要素集聚的生态,也是需要一个功能完善的平台,刚才介绍中提到高标准打造海洋科技大市场,那请问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海洋科技大市场将具体提供哪些支撑、发挥哪些作用?
李天传: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每一项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都离不开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支撑。我们建设海洋科技大市场,就是要把全国的高校、院所、企业、人才、金融、服务等要素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大超市”,通过市场化配置,让供给方、需求方、服务方都能找到所想所需所求,形成全国技术交易服务的新样板。目前来看,自去年4月海洋科技大市场启动建设以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突出海洋和上合国际技术转移特色,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成5000平米线下综合服务大厅、7.6万平米垂直领域成果转化基地,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全国20余家生态伙伴建立合作,为高校、院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服务机构等,提供供需发布、成果评估、技术交易、产研对接、概念验证、成果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
二是开展常态化产学研对接活动。针对供给端,征集全国科技成果超过10000项,其中征集驻青高校院所成果3200余项、发布2900余项,实行月度路演、季度汇演、年度优选。针对需求端,组建“技术经纪人+专家”服务团,深入企业搜集技术需求1700余项,通过大市场线上平台、“云端研发”平台等匹配成果资源,举办“校企牵手·卡位入链”、产业科技沙龙等对接活动153场,促成合作94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亿元。
三是培育科创人才与硬科技企业。依托海洋科技大市场的火炬创投学院、技术转移人才基地、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建立涵盖创业场地、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方面的全方位孵化服务链条,成功推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人员转化成果、创办企业51家,培养创业人才300余名、海洋技术转移人才80人,促成企业融资2.5亿元,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将坚持把海洋科技大市场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总平台、总窗口,全力推进海洋科技大市场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一是坚持“以海洋立市场”。联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和崂山实验室,汇聚全国海洋领域科技成果和产业需求,协同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坚持“以上合拓市场”。协同上合技术转移中心,依托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集聚力。三是坚持“以服务促市场”。实行市场化运营,完善多元化功能,组织产学研活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的新范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李天传先生的介绍,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743。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