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谢谢张艳女士的发布介绍。现在请媒体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企业报记者:
刚才发布中多次提到了交通运输领域,请问目前我市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具体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司家来: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全域赋能工作,实现了交通运输领域数据的汇、治、用一体化贯通。
一是夯实交通运输大数据基座。充分汇聚交通运输15个领域数据,已经接入数据资源超过360余类,数据总量超2175亿条。先后制订发布10余项交通运输数据管控相关标准规范,通过强化标准实施,保障数据质量,为行业内外多场景建设提供支撑。
二是全面推进数据开发利用。一方面,数据助力交通运输政务服务高水平发展。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决策部署,通过共享“道路运输证”“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等多类电子证照数据,协同市行政审批局等部门推动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大件运输“一件事”落实落地,惠及近2000家运输企业。在出行服务领域,基于汇聚的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在全省率先建立地级市交通出行服务平台,打造“交通+”出行服务体系,实现面向民航、公交、地铁、长途客运等20余项出行信息服务;构建“互联网+政务播报”服务模式,直播出行信息,累计观看人数超2000万人次。在行业管理领域,优化行业全流程监管,比如推行“先培后付”驾培服务,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培训内容,纠纷投诉下降95%;提升辅助决策能力,打造了“综合交通领导驾驶舱”“现代物流领导驾驶舱”等智慧场景,增强交通运输管理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协同性;提高应急保障效率,强化实时分析研判,优化“扁平化”响应和处理流程,实现异常自动预警和动态协调运力,提高交通要情处置效率15%;推进智慧化精准执法,接入部省市三级运政等数据,开发非法营运、危货谎报等智能识别模型,精准布控查处违法车辆。通过发挥数据效能,市交通运输局逐渐形成“用数据对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的现代化履职模式。
另一方面,数据推动交通运输企业转型发展。首先,企业数据应用场景广泛落地。在城市交通领域,我市公交、地铁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深化站点、客流、车辆等数据融合,实现高效运力配置、智慧出行服务;围绕拓展业务,基于多源数据打造“出行+生活”服务体系,持续丰富智慧交通内涵。在对外交通领域,山东省港口青岛港、青岛国际机场集团等将自身业务数据与综合交通数据等协同融合,形成港口领域全球领先的智能空轨集疏运体系、民航领域国内首创的20多种交通换乘信息整合发布体系,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其次,交通企业数据资产化成效显著。山东港口青岛港、城运集团、地铁集团等深入开展数据资产化工作,纳入数据资产的数据总量超百亿条,在数据资产登记、数据资产融资等方面进展明显,真情巴士集团“青益充”等数据产品被广泛运用,数据资产成为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全新驱动力。
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始终坚持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交通运输”行动。推进数据筑基工程,加强交通多领域数据汇聚融合,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打造韧性、完备、安全的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赋能工程,深化面向企业、公众等主体的政务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推动行业治理流程再造、服务重塑;推进数据兴业工程,强化数据资产高质量供给及高效复用,建设交通运输产业数据协同、全链流通的数字生态,助力产业动能升级,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供坚实的数字支撑。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
半岛都市报记者:
在近期国家和各地数据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中,发展数据产业已成为重点发力方向。城阳区在全省率先揭牌运营了数据要素产业园,请问发展情况如何?
孙宏放: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去年以来,城阳区积极抢抓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数据要素为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在全省率先揭牌运营了数据要素产业园,在数据要素流通应用、数商内培外引、特色产业培育等领域首创先行、持续领跑,被评为省“五星级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下面我从“一个思路、两个闭环、三类成果”作以介绍。
一是明确“一个思路”,谋划全域多区新格局。按照“一园多区、全域打造”的建设思路,已基本形成“一核、双辅、N专区”的园区布局。“一核”即主园区,位于城阳区长城南路1号富力总部基地,主要集聚服务型数商;“双辅”即未来科技产业城和阳光大厦,依托阿斯图联盟总部、哈工大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为产业园发展提供科创和人才支撑;“N专区”即健康、交通、海洋、算力等专区,发挥区内新兴产业园区和数字技术企业众多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
二是实现“两大闭环”,培育产业发展新生态。一方面,面向数据采集、存储、治理、分析、流通、应用等关键环节,相继落户了翼方健数、三三智能、长江集团等数据企业,基本实现了数据要素产业生态闭环;另一方面,会同省数据要素创新创业共同体编制发布了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管理规范,构建“六中心一基地”的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数据要素流通体系闭环。
三是涌现“三类成果”,开辟行业应用新局面。一是首创首试数据流通应用。实现全国首单医疗数据运营成功案例,作为全国8大精选案例和特色场景之一入选国家工信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案例集(2023年)》;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行动,城阳区成为全市首个在国企、民企、行政事业单位等三类主体中开展数据资产评估入表的区市;探索数据资产应用模式,与青岛农商银行共同发布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金融产品“数智贷”,北岸控股集团完成BIM数据资产评估入表,获全市首笔数据资产质押融资200万元。二是谋划构建产业配套体系。成立由书记、区长担任班长的工作推进专班,顶格推进数据要素产业园建设;明确由华通、北岸、翼方健数合资成立的青岛建汇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为产业园运营主体,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统筹开展数据运营、产业培育、数商招引、企业服务等工作;研究制定产业园专项政策、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在数据资源开放、载体支持、人才保障等10个方面给予数据企业专项支持。三是深耕厚植品牌效应优势。举办公共数据运营大会、2024年青岛市首次数据要素供需对接会等全国性会议论坛活动,累计宣介青岛市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秀经验案例10余次;充分挖掘各领域、各行业数据要素赋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2个案例获评“数据要素×”省赛决赛一等奖,“后土云”智慧农业平台进入全国“数据要素×”大赛总决赛现代农业赛道十强,获技术创新奖。
截至目前,数据要素产业园已内培外引数商企业近百家,数据要素流通规模达1.2亿元,产业园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我们将继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顽强作风,敢于打头阵、当先锋,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提升各类要素协同效率,找到资源配置“最优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做出更大贡献。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
青岛在公共数据运营、数据资产管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多项创新和实践都实现了率先突破。请问是如何做到的,还将做好哪些工作?
孙明铭: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华通集团贯彻落实数字青岛建设总体部署,深化“以公共数据运营撬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数据资产市场化运营,在市大数据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标准。以标准为牵引,助推数据资产运营工作。在《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标准》的基础上,2024年11月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数据要素专委会等专业机构共同编制《公共数据资源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评价标准》,此标准将填补国内对公共数据社会价值评价的空白。
二是拓场景。以场景为驱动,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上线金融、医疗、海洋、交通、养老和乡村振兴六个领域场景专区,发布数据产品101个;联合包头、潍坊、吴忠、日照五城拓展医疗核保、快速理赔应用场景;联合清华大学发布“公共数据赋能科研数据空间”成果,这是城市数据空间和行业数据空间的首次牵手。
三是勇创新。以创新为引领,助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企业数据托管业务,率先发布数据资产作价入股案例,成立全国首家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2024年1月1日,打通数据资源入表可行路径,华通集团成为全国首批、山东首个实现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企业;2024年11月,率先完成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运营全链条实践、行业数据空间数据资源入表案例,发布全国首例“企业数据资源无形资产成本二次归集增值实践路径”。
四是树品牌。以品牌为依托,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牵头组织青岛、湖州、潍坊等十个城市实现数据资产互联、互通、互认;发起编写《全国公共数据运营年度发展报告(2023)》和《全国数据资源入表年度发展报告(2024)》;助力潍坊、东营等城市成立数据资产登记中心,输出平台和运营模式;助力8省17地市46家企业完成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完成80多份公共数据和60多份企业数据资源集价值评价报告;完成企业数据资产资本化案例9个,评估价值1.98亿元,助力企业实现增信融资1.8亿元。
五是聚生态。以生态为抓手,打造全国数据要素生态圈。创建“青数营”“青夜谈”2个沙龙品牌并成功举行35期活动;连续举办两届全国公共数据运营大会和数据资产价值大会;累计2000多家单位、10万人次参加,激发数据要素市场活力;发起成立38个地市和机构组成的“公共数据运营全国统一大市场联盟”,汇聚58家场景型数商、15家金融机构参与公共数据运营,13家合规机构、3家评估机构参与数据资产化工作。
2025年,华通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激活数据活力,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拓场景,挖掘更多跨区域、跨领域数据运营场景,通过场景驱动可信空间数据流通利用。二是聚生态,持续联合公共数据运营二级市场、数据资产合规和服务等合作伙伴,共创数据要素价值生态。三是勇创新,以创新为引领,不断巩固提升公共数据运营“青岛模式”和数据资产登记评价“青岛样本”在国内数据要素市场的引领地位。四是抓产业,以构建数据产业生态为着力点做强做优做大数据产业,持续为青岛数据要素市场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华通力量。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中国报道记者: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公开发布,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刚才介绍中,青岛市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请问,后续将如何继续推进落实?
张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首次从中央层面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系统部署,对构建专业化、多元化、融合化数据应用场景意义重大,将大幅激发供给动力和用数活力,进一步释放公共数据在赋能实体经济、扩大消费需求、拓展投资空间、提升治理能力中的作用。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一是加快制定《青岛市数据条例》。以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为定位,紧扣以规范促发展、以保护促利用的立法主线,破解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最大程度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赋能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今年已经完成立法调研,列入2025年立法完成项目。二是全面落实政府规章《青岛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今年2月《青岛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们将重点抓宣贯,解决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不知悉、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抓配套,研究制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细则、评估细则、社会披露制度等,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体系。三是完善N项制度。补短板,细化落实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制度措施,探索建立数据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分置运行的措施,保护数据开发利用中各主体的合法权益;锻长板,围绕数据治理、交易流通、行业应用等方面,统筹好数据标准制定、落地应用和政策保障等工作。
(二)加快推动数据高质量供给。一是加强公共数据高质量供给。全程治理,建立“一数一源”部门数据比对源头“治”、一体化大数据平台质量校验综合“治”、公共数据运营平台依据场景需求精准“治”的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协同治理,结合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工作,加强对拟登记公共数据资源质量情况审查,倒逼数据资源治理提质。综合治理,结合场景应用需要,分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治理,提升民生领域公共数据的可用性。二是推动行业数据高质量供给。联合重点行业主管部门,推进高质量行业数据的集中汇聚,推动重点行业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编目汇总,在橡胶、纺织、家电、轨道交通、海洋、农业等数据富集行业打造一批高质量数据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三)加速畅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渠道。一是深化政务数据共享应用。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等,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大推进数据赋能基层治理力度。二是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推动医疗健康、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社会需求迫切的高价值数据资源安全合规开放,打通公共数据开放供需互动渠道。三是规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研究制定政府指导定价措施和支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纳入“三重一大”决策范围。在医疗健康、交通、金融等领域完善收益分配体系,在养老、房产、农业农村、水务等领域实现场景突破,在教育、商贸、工业等领域开展积极探索。加强监管,厘清管理和运营的责任边界,对于数据生产、加工使用、产品经营等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授权运营情况的披露机制,公开数据产品和服务能力清单,接受社会监督。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
感谢张艳女士的解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大数据局;联系电话:85912327。
再次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的参会报道,本场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