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解宏劲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就发布的内容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
我市要实现空气质量再上台阶,主要有哪些困难?我市制定的《青岛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哪些具体工作措施?
孙吉海:
感谢记者朋友对全市生态环保事业的关心、关注。近年来,我市空气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工作的坚强领导和正确部署,得益于全市人民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共同努力。
在秋冬季和夏秋季,我市空气质量还会出现轻度污染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全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没有削减到足够低的程度,叠加不利气象条件或外来污染物传输的影响,就会产生污染天。去年全市一共有65天的污染天气,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有50天的污染天气。全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机动车、燃煤、城市扬尘以及工业企业的排放等等。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汽车保有量增加,能源需求量增加,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没有完全到位,城市扬尘的精细化管控不到位,这是我市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书记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实际工作中,我们将重点落在深入、持续、精准地实施污染物减排,不断提升应对不利气象条件的能力,为全体市民争取尽可能多的优良天气。
为落实国家、省有关工作要求,实现全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10月23日,市政府印发了《青岛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暨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是对国家、省近阶段空气质量管控要求的具体落实,是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系统部署。方案确定,到2025年,全市空气质量实现全面稳定达标,PM2.5年均浓度达到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超过1天。方案提出实施6大行动,落实30条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实施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行动。主要措施包括:严格环境准入,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开展产业集群升级改造;实施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替代,2025年底前至少建设50个替代试点项目。
二是实施能源结构清洁低碳高效发展行动。主要措施包括:加快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全市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推进主城区形成以天然气供热为主、大型煤电机组供热为补充的清洁供暖格局;推进清洁取暖,今年对尚未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住户要“应改尽改”。
三是实施交通结构绿色转型行动。主要措施包括:“十四五”期间,水路货运量增长12%左右,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7%以上;加快提升机动车绿色低碳水平;强化非道路移动源治理;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到2025年,港内运输车辆清洁能源占比达70%;加强油品监管,坚决打击将非标油品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等行为。
四是实施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主要措施包括: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深化扬尘污染治理;推进矿山治理,对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矿山,根据相关要求依法关闭;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
五是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行动。主要措施包括:开展VOCs液体储罐专项治理;推动更多企业争创环保绩效A级或行业引领型企业;开展餐饮油烟、恶臭异味专项治理;开展大型规模化养殖场大气氨排放总量控制。
六是实施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行动。主要措施包括: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建设;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强化大气环境监管执法;加强决策科技支撑。
另外,方案还制定了工作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严格中央、省环保督察责任落实;推进信息公开;实施全民行动。
为应对今年秋冬季可能出现污染天气,市环委办9月27日印发《青岛市2024-2025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秋冬季方案由1个总方案+12个子方案组成,包括工地扬尘、道路清扫保洁、建筑垃圾运输扬尘、公路水运工程扬尘、市政给水排水扬尘、绿化和园林扬尘、商品煤抽检、清洁取暖、港口重污染天运输和扬尘、成品油质量、环境综合执法、烟花爆竹燃放管控的12个子方案,由相关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保障全市秋冬季的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社会关注度很高。我们期待各位与我们一起,共同引导全社会参与这项工作,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争取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山东商报记者:
青岛作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请问我市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进绿色低碳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就?
卞疆: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青岛作为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是国家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必须扛牢的重大政治责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以能源转型发展为支撑,逐“绿”前行,勇“碳”新路,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能源转型加速升级。我们牢牢把握“双碳”背景下加快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原则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新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以来,单位能耗产出水平位居全省首位,煤炭消费占比降至不到30%,单位能源税收约为全省平均值的2.5倍。新能源开发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38万千瓦,占比达到50.6%,年可发绿电达80亿度,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60%。黄岛、胶州、莱西超额完成国家整县光伏试点任务。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中电建海光项目陆域工程完工,实现海上新能源零突破。国内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启动建设,全省首个渔光互补制氢项目等加快建设,有力保障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二是不断完善要素保障,稳步有序推进“双碳”。我们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要求,以深化“双碳”改革为牵引,加力推进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加强政策保障。印发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成立双碳产业创新联盟,促进“双碳”产业技术创新。建造全国首套海上二氧化碳封存设备,先进储能、钙钛矿电池等领域形成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强化创新引领。同税务等八部门创新建立联合服务协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务助力“双碳”系列文件,精准推送减污降碳“红利账单”。会同市场监管局发布全国首个地方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会同生态环境局制定全省首个低碳出行碳普惠方法学。在国内同类城市中率先出台碳金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完成全省首单企业间用能权交易,相关做法获财政部肯定。
三是加大内培外引力度,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要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一方面,不断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严格“两高”项目管理,创新打造“数字化”评审服务场景,开展服务型节能监察服务,青岛炼化、海湾化学蝉联国家能效“领跑者”企业。另一方面,着力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助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全市绿色环保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均居全省前列,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独立入选集群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317个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为产业蝶变升级提供坚强支撑。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我们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深化资源回收利用能力建设,成功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夯实项目基础,全市家电拆解企业数量占全省1/3,年拆解能力超600万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指导灵山岛建立全国首个海洋海岛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为我国区域性温室气体控排提供了重要示范参考。
五是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激发绿色消费潜力。我们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力有效激发消费潜力。制定《青岛市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青岛市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8月3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第二轮家电以旧换新,政府、企业、商家共同发力,推出多重优惠补贴叠加。目前,全市“两新”工作时序进度居全国前列,获国家“两新”部际联席会议表扬。
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变革性,是一个动态发展、持续永恒的课题。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与各单位紧密配合,在谋划中凝共识、在落实中聚合力,不断实现创新突破,为美丽青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凤凰网记者:
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青岛的关键环节。请问我市在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姜海天:
各位记者朋友好,感谢提问。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市工业领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坚持点“绿”成金,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印发实施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一链一策”推进智能家电等13条重点产业链。牵头推进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和绿色低碳新材料(董家口园区)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挂牌运营。青岛仪器仪表、青烟威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橡胶新材料与制品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大力推进全市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全国共20个)。
二是坚持向“绿”而行,持续完善绿色制造培育体系。聚焦“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开展市级绿色工厂创建,加速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激发企业开展绿色制造的内生动力,鼓励市级绿色制造企业向省级和国家级提级跃升,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培育梯队,形成“优进劣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市级绿色工厂12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7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创建省级绿色工厂4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和绿色工业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制造培育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同类城市前列。青岛炼化、海湾化学等2家企业连续多年入选国家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能效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炼化和氯碱行业首位。青岛石化、青啤二厂等4家企业获评国家重点行业水效“领跑者”。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助力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工业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报道记者:
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作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请介绍一下我市在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司家来:
感谢您对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大家都知道,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场。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从绿色低碳运输装备推广、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交通基础设施降碳支撑以及交通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工作。
一是加快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化。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出租汽车、营运客货车辆以及营运船舶等运输装备电动化、低碳化发展。目前常规公交绿色低碳型车辆占比达到97.0%,巡游和网约出租车辆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到79%。地铁完成四条线路光伏并网发电,预计年发电量达到1269万度。通过发放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报废老旧柴油货车,置换新能源货车,预计淘汰更新营运货车2000辆。
二是推进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动海铁联运,建设沿黄流域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82条,2024年青岛市海铁联运量预计达到23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8%。建设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上合示范区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专项试点工作获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山东港口青岛港大宗干散货“铁路+水路”清洁运输占比达到86%。
三是加强交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城轨三年行动计划启动57个低碳项目,3号线光伏、11号线复合储能等重点示范项目推进建设,节能降碳一站一方案等精细化管理举措全线网推广实施。聚力打造绿色低碳港口,2024年建设4座换电站、2套高压岸电设施,岸电接电量660万千瓦时,同比增幅472%,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荣获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胶东机场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获得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部委的高度认可,2024年3月7日入选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名单。
四是促进低碳交通治理能力提升。成立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岛市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案》,建立工作评估机制,以年度为单位开展评估工作。推进行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建设,研究范围覆盖城市公交、出租、公路客货运、水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地铁等9大领域,建立全面完整的行业碳排放数据库,有效支撑行业低碳政策决策。
下一步,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发力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青岛的生动实践。
主持人:
感谢司家来先生的解答。现场提问先到这里。如果还有进一步采访的需要,可以在会后联系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联系电话:82968110。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