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王波先生的发布介绍。接下来是媒体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们就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重点部署,并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请问,在这方面,我们又有哪些谋划考虑和具体举措?
李天传: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安排,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任务、新要求,为进一步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对此,我们聚焦科技强国、科技强省、科技强市目标任务,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认真谋划,有一些政策已经出台,还有一些举措正在路上。主要四个方面:
一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再改革、再创新。一方面,借鉴陕西省“三项改革”经验,加快出台我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若干措施,支持高校院所采取“揭榜攻关”方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任务,从制度层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痛点。另一方面,借鉴北京市“朱雀计划”做法,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试点,遴选具有战略科学家思维、工程化实施经验和创新资源链接能力的人才作为科技项目经理人,牵头推进前沿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首批拟围绕合成生物、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试点。
二是在科技创新投入上再改革、再创新。一方面,用好财政科技投入,改进科技投入方式,由“直拨”向“拨改投”转变,完善科技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出台《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工作方案》,探索“拨投结合”“先投后股”等支持方式,撬动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投向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印发《加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打造“青科贷”“青科保”“青科担”等产品,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科技保险保障为补充,科技金融生态为支撑,多层次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在科技创新管理上再改革、再创新。一方面,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完善科技资源配置,优化科技计划体系,由原来8大专项、28个小项,调整为5大专项、23个小项,进一步瞄准产业需求、突出产业创新,完善“行业部门提出需求、科技部门组织攻关”项目形成机制,提高科技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健全科技委工作机制,发挥科技办牵头作用,协同23家部门区市,推进科技领域重点工作、重要任务,建立起更加高效的科技创新统筹、执行、协同机制,形成集中领导、部门联动、上下贯通的科技创新工作格局。
四是在科技引领产业上再改革、再创新。一方面,围绕重点产业赛道,瞄准一批亟需突破的技术方向,加速推进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和重大示范应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布局未来产业赛道,突出颠覆性创新,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方向,加强高质量技术供给,重点支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太赫兹等一批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速发展,同时谋划一批前沿交叉融合新赛道,以科技之“进”,拓产业之“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
在刚才的发布中,提到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市。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青岛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下一步围绕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还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
刘大川: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制造业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技术创新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制造业创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贡献了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六成以上,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单项冠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培育建设均居同类城市前列。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今年以来,组织立项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1100余项,极视角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优胜单位,海尔机器人、海尔科技、中车四方入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单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9家、工业设计中心10家,“国信1号”“深海一号”“海葵一号”超大型热等静压装备等一批“大国重器”从青岛走向全国。
(二)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创新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创建高端智能家电、虚拟现实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船舶海工、工业互联网、海洋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智慧云脑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10个省级培育创新中心,累计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50多项,遴选发布青岛市创新产品800余项。
(三)加强创新要素支撑。发布实施全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视听电子等新兴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人才链耦合匹配、精准对接。出台“人工智能算力券”和支持“知识大模型”建设政策措施,2023年度拨付资金超20亿元支持企业创新转型,我市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印发实施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工信领域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年度行动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我们将出台《青岛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7年)》,完善制造业创新、技术和网络3个体系,提升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创新要素服务保障2大能力,打造“3+2”制造业创新生态。一是建设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部署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推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落地,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二是建设技术体系。围绕产业技术供给和支撑两条主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力度,提升企业工业设计、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能力。三是建设网络体系。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共性技术平台和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完善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培育机制,打造一批制造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四是提升重点领域创新发展能力。围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统筹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和优质设备供给五大行动,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五是提升创新要素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创新成果供需对接,深化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开展青岛市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行动,实施工业领域创新场景开放工程,推动技术、资本、人才、场景等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聚集,打造共建共享、开放协同的制造业创新生态。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中国商报记者:
国有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在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孝芝: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国有企业创新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作用,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青岛市以匹配国家战略和城市战略为导向,完善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中的比重;持续加大国有资本预算资金对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力度,近三年年均拨付5亿元;将研发人员作为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薪酬政策重点激励对象,提高国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化工、家电等重点行业的国有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强化各部门协同创新,凝聚力量促进央地合作、国企民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国有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生态,全力推动国有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动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啤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生物发酵领域国际一流研究中心,本月将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升酿酒领域唯一的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能力。澳柯玛集团参与建设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崂山科创集团承建虚拟现实创想中心,为国家级制造业产业集群、虚拟现实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等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国有企业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将研发机构延伸到美、欧、日、韩等国家,其中,海信集团、双星集团共设立18家境外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市直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0多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的有56个。
二是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效。近年来,国有企业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卡点堵点,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主导或作为主要单位参与3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科研从跟踪型向引领型转变,其中,青啤集团“食品生物制造工业菌种高效选育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信制药研发的全球首个1类免疫抗肿瘤海洋糖类药物BG136已完成临床I期试验,水务集团、青啤集团在全球首创啤酒废液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新模式,在全国33家污水处理厂推广,入选生态环境部《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水务集团参编国家标准,首次提出我国海水淡化工职业技能标准,形成全国首个可复制推广的海水淡化运维体系,同时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新成效。青啤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名单,获评全球首家食品饮料行业“可持续灯塔工厂”。城发集团在重庆路快速路建设中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工作效率提升30%,压缩工期近6个月,该案例荣获全国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特等奖。华通集团强化自主创新,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领域上不断突破,完成7省16地市38家企业数据资源入表工作。地铁集团在6号线建成全国首条自主运行系统智慧车站,年节约成本超8700万元。
四是推动服务全市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应用场景多的优势,今年在“线上”组织市直企业在产权交易所向社会开放24个高质量的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其中6个已落地实施;“线下”组织两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青岛国企行”对接活动,推动澳柯玛集团、双星集团发挥产业链“链主”支撑作用,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同时鼓励市直企业围绕主责主业、科技创新攻关领域等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市直企业管理的基金中有23支基金投资33亿元,支持思锐智能、以萨科技等6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我市在推进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工作情况如何?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安排?
郭振栋: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提问。民营企业是充满活力的创新力量,是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实践主体。民营企业越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就越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力量也就越强。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有民营企业77.7万户,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8%。民营企业对全市科技创新有着巨大的贡献和强大的支撑作用。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更是引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领头雁”和“排头兵”,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打造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赛道,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融链固链、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提升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强科技创新的企业基座。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另有2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在公示;累计认定雏鹰企业1010家,瞪羚企业343家,独角兽企业17家,隐形独角兽企业54家,独角兽企业与隐形独角兽企业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五;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征集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492家;五年来扶持小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3270个,奖补资金超14亿元;建成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64个,市级研发中心411个;举办16场专精特新融链固链建链专场对接会,429家省外优质企业与青岛企业进行了产业链对接,30家市内企业赴苏州考察合作,多个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有力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聚焦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等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秉持“服务冲在前”的工作理念,坚持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完善“选种、育苗、培优”的专精特新企业全周期培育体系,在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协同创新等方面上下功夫、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着力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以实干实绩为全市“打头阵、当先锋”作出民营贡献。
一是坚定不移打基础、扩基座。实施“挖潜强基”行动,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业园区等机构平台发现、挖掘、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作用,年底前再确认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力争总量达到3400家,持续做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蓄水池”。帮助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技术资源,提供技术成果匹配对接、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服务,全力推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完善“新经济赛道”培育体系,举办山东省瞪羚企业大会,支持瞪羚、潜力独角兽和独角兽企业深耕专业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是坚韧不拔提质效、增动能。用足用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政策,广泛开展供需对接,大力培树典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改造。支持企业建设“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有序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申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设备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补,推动企业向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不懈强协同,促创新。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链固链建链常态化对接行动,完善合作机制,组织好企业深度对接,抓好闭环落实,加速优质中小企业孵化成长。深化“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组织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一对一”对接洽谈,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进一步推进我市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郭振栋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743。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5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