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创计划2.0”在海洋创新链布局了哪些产业

2024-11-04 11:01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感谢耿涛先生的发布。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的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的发布主题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中新社记者:

  《青岛市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作为青岛海洋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如何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

   孟庆胜:

  在远景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二是与海洋领域上位文件、规划做好紧密衔接。三是加强对世界海洋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把握。广泛借鉴全球海洋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编制的海洋中长期规划、行动方案和研究成果。

  远景规划围绕“2035年全面建成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经济发达、海洋人才集聚、港口航运世界一流、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洋文化繁荣、海洋国际交流活跃的现代海洋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愿景,系统性地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区、海洋产业发展先导区、海洋高端人才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等“五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并分六个篇章明确了各自的突破方向、工作措施和支撑项目。

  在这六个篇章中,许多路径举措都是国内首创、示范引领。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依托国内唯一的海洋国家实验室,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打造国内顶尖的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现代渔业方面,组建蓝色种业研究院,运用高效精准基因编辑育种、高通量经济性状测定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大西洋鲑人工繁育等“三鱼一虾一贝”核心技术,助力打造“水产种业北繁基地”。持续优化深远海养殖国家试点,创建深远海绿色智能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在海洋人工智能方面,推进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1+N+X”海洋大模型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在深海开发方面,青岛有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大数据中心等深海国家三大平台,以及全球最大的海洋基因库,搭建深海基因“探、采、藏、测、评、用”全链条科研和产业体系。构建极地科考和资源开发装备体系,探索建设深海北极科考保障基地。在海洋国际交流方面,青岛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明年将承办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国际大会,进一步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规划锚定2035年远期目标,为青岛市未来10年海洋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着眼当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在视察山东时强调的“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指示要求,我们研究制定了《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其核心特点就是因地制宜培育青岛海洋新质生产力。

  一是聚焦重点赛道。深入分析了青岛市的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重点布局,选定了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4个新兴产业,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2个未来产业和现代渔业、海洋化工2个传统优势产业共8个赛道。

  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到2027年,全市涉海规上企业超过35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海洋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三是注重以新提质。《行动方案》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产业发展特征,着力提升现代海洋产业能级。比如,在海洋装备领域,提出着力突破LNG动力、氨动力、甲醇动力等新型动力船型,提升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等深远海油气开发装备建造能力,引进总部型海洋装备企业等举措。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将加快海洋创新药物梯次开发力度,加大合成生物技术转化应用力度,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在海洋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水下滑翔机、水下高速航行器、水下作业机器人、智能浮标等无人装备和先进海洋传感器、海洋大数据、立体观测体系、低轨卫星互联网终端、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构建从硬件到软件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在现代渔业领域,将重点提升水产种业创新研发和产业转化能力,建设蓝色种业产业园区,健全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推动现代海洋牧场多产联动。

  四是强化工作落实。实施《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工作方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列明了实施载体、路径和举措。同时将8个产业细分成26个支链,梳理了1200家招商引资目标企业,为产业链精准招商提供指引。

  总的来看,远景规划突出了青岛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的使命担当,突出了青岛在全国海洋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行动方案》以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明确了未来三年我市海洋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两个文件都将是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也为国家相关部委、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经验借鉴。

   科技日报记者:

  刚刚听了介绍,下步工作打算中提到要实施“海创计划2.0”。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海创计划2.0”在海洋创新链布局了哪些产业,将如何开展?

   李天传: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2021年出台“海创计划1.0”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出台了《青岛市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即“海创计划2.0”,将着力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为构建智慧、绿色、开放、安全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争取成为海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一)在总体目标方面

  坚持精准施策、靶向施治,力争通过三年努力,新增10家以上海洋高端创新平台,突破100项以上海洋关键核心技术,引进200名以上海洋高端创新人才,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二)在重点发展领域方面

  立足海洋科研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重点发展的8大产业,包括海洋信息、船舶与海工装备、智能航运、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现代海洋渔业、海水淡化与海洋能6大优势产业,以及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2大未来产业。同时,针对“6+2”重点产业,明确细化将重点突破的24个技术方向。

  (三)在重点任务方面

  提出6大提升工程,18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海洋高端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将打造海洋领域四级实验室体系,着力推进海洋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支持海洋科学卫星、海洋生态系统模拟设施等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超算大科学装置等高水平运行。

  二是海洋产业创新引领提升工程。将聚焦海洋重点发展领域,强化海洋基础研究,开展海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引领海洋产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

  三是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工程。将完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打造校企合作创新联合体,培育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产业协同组群,推动海洋领域孵化载体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生态。

  四是海洋科技型企业培优提升工程。将大力提升涉海企业创新能力水平,持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招引高水平科技领军企业和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批海洋领域产业创新重大项目。

  五是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育提升工程。将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海洋领域顶尖人才,特别是大力引育海洋青年人才,建立一支海洋领域科技生力军。

  六是海洋国际合作拓展提升工程。将积极参与“海洋十年”等大科学计划,发挥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作用,建立全球和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对话机制,助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香港商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请问我市今年以来在港口航运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工作,下步还会有哪些举措?

   张子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市政协主席担任执行组长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我们充分发挥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牵头作用,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重点发力港口基础设施扩能、港口辐射能力提升、智慧绿色港口转型等重点工作,并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推动总规获批,强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8月31日,《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新版总规进一步明确了港口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构建“一湾两翼辖六区”的总体发展格局,为青岛港的下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政策支持框架。我们抢抓总规获批的有利时机,提前谋划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88亿元的董家口港区港投万邦矿石码头工程、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等5个优质项目建设。其中,北三突堤粮食筒仓三期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竣工,液体化工仓储工程(二期)、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力争年底竣工验收。2024年,原计划在港口方面投资18.38亿元,预计年底前完成投资40亿元,比原计划投资翻一番。

  二是强化枢纽功能,提升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坚持东西互济、陆海联动,持续提升港口连通性,不断优化海上航线网络,拓展欧美远洋直达航线、“一带一路”及RCEP等优势航线组群,新增航线15条,总数达230条;完善内陆港布局,新增沿黄内陆港9个、海铁联运线路5条,总数分别达50个、82条。1-9月,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195.8万标箱,同比增长15.4%;开通“上合示范区-同江-莫斯科”班列,中欧班列运营线路总数达32条,开行843列,同比增长16.6%。入选“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未来三年我市将获得国家最高10亿元的奖补资金,进一步推动全市物流产业全链条降本增效。

  三是聚焦转型升级,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港口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建成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连续10次刷新世界纪录。积极争创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智慧港口”行业应用基地,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港口生产及相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深度应用。制定出台《青岛市港口和船舶岸电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青岛港岸电数据平台上线运行,1-9月份,岸电接电量达到664万kWh,同比增长472%。支持港口企业打造全国首个港口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平台,在全国港口率先开展“碳足迹”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加紧港口重大项目的谋划工作,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全力保障总投资700多亿元的港口重点项目尽早落地见效。持续增航线、拓中转、强枢纽,打造沿黄流域最重要、最经济、最便捷出海口。进一步打通港航物流大数据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共治”数据平台,争取国家人工智能交通应用基地落地。通过推动港口航运全方位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贡献交通力量。

   主持人:

  感谢张子木先生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牵头单位、市海洋发展局。联系电话:85883870。

  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青岛发展的关注支持,希望大家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宣传报道好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果,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