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海创计划1.0”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2024-09-25 10:51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感谢李天传先生的发布介绍。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们就刚才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单位,现在开始提问。

   中广中文网记者:

  刚刚听李局的介绍,2021年市科技局就开始实施“海创计划1.0”。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海创计划1.0”的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李德强: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下面由我回答一下记者提问。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是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2021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创新实施“海创计划”,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打造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打造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强化源头创新,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顶层,全国、省、市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金字塔”体系。海洋领域现有国家实验室1家、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省重点实验室18家、市重点实验室64家,初步形成梯次衔接、特色鲜明的海洋领域实验室体系。二是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全球领先的超算大科学装置,助力透明海洋、数字孪生、蓝色生命等大科学计划的实施。“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极端海洋全向流场水池等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极地”号破冰船入列、黄海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投入使用。三是集聚海洋高端研发机构。加快推进海洋大科学中心建设。引进中国气象局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建设国家级海洋气象产学研用综合示范基地。高水平建设蓝色种业研究院,加快构建海水养殖生物前沿育种技术体系平台,协同推进育种技术与产业发展。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赋能海洋经济

  加大海洋产业领域高水平科技供给。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新示范,围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研发重大创新产品,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创新引领产业发展。2021-2024年累计立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3项,市级财政支持资金2.28亿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支持22.7亿元。在深远海养殖、生物资源精深加工领域首批立项海洋创新示范工程2项,拉动社会资本科研投入过亿元。2023年,全市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8家、同比增长27.1%。通过前瞻性布局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我市持续涌现出一批突破性成果。全球首艘10万吨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投入运行,万米级无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全球首艘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在青签约建造,新能源动力系统船舶订单比例超70%,在全球处于第一梯队;青岛港首创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全球装卸效率最快;青岛高校院所、企业主导和参与培育的水产新品种16个,占国内新认定品种比例超40%;国内首个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临床进展顺利。凸显了青岛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

  (三)放大海洋科研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联动实施“硕果计划”,从科技成果供给、需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2023年,全市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69.35亿元,同比增长70%。二是加快打造海洋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要素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加快建设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带动船舶产业链迈向高端。推进山东海洋集团牵头的“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累计吸纳成员单位超100家,培育海洋科技企业42家,并上线了“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青岛市海洋监测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建设,培育涉海企业9家,实现社会融资2亿元,经海仪器、海研电子、蔚海明祥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三是着力培育海洋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哈工程船舶科技园、山东省海科院孵化器等专业孵化载体运营建设,在孵涉海企业超150家。推进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建设,孵化7家海洋生物公司,研发新产品100余款;依托半岛科创联盟、青岛檬豆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促成涉海技术成果对接产业50余对。国实集团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平台(筹),建成我国首个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数据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齐鲁法制网记者:

  作为全市经略海洋工作的牵头部门和推动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职能部门,请市海洋发展局介绍一下在推动我市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孙云潭:

  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

  近年来,市海洋发展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山东、视察青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经略海洋工作部署,发挥市委海洋办牵头抓总作用,会同各部门、区市协同推进海洋发展工作。出台《关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意见》及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在全省率先编制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和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出台全国首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海洋15条”、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海洋大模型15条”,支撑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主要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谋划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起草《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1+8+10+20+N”体系,把海洋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海洋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聚焦海洋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一是推动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揭牌运行。由包振民、陈松林2位院士领衔的14个专家团队入驻,瞄准“三鱼一虾一贝”(鲑鳟鱼、东星斑、墨瑞鳕、南美白对虾、牡蛎)重点品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成功研发大西洋鲑性逆转技术,三文鱼养殖种源自给实现重大突破。二是提升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平台效能。发挥清华大学大工科优势,聚焦水下机器人与感知技术、海上新能源与水下能源动力、海工新材料、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四大板块,与崂山实验室、中海油、国信等多方加强合作,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共性技术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的协同创新平台。三是加快建设“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签署部、省、市建设“深海三大国家平台”战略合作协议,项目立项申请已报至国家发改委,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三、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出台《青岛市关于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的18条政策措施》,全国首创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搭建“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二是推动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企业牵头争创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33家,创建数量和评估优秀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依托32家市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上市公司1家,年产值过亿企业4家,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三是筹备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制定《青岛市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方案》,拟聘用一批海洋技术经纪人、启动一批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项目,推动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联盟(青岛)。目前已有国内海洋领军企业、省市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及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160余家单位申请加入,计划于近期召开联盟成立大会。

  四、拓展海洋国际合作,招引培育海洋人才

  一是打造海洋国际合作新高地。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建成国内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推出2项海洋观测领域公共服务产品,参与3个全球海洋倡议,推动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西太平洋区域办公室等3个国际组织落户青岛。作为亚洲唯一代表,与法国尼斯、美国迈阿密等10个创始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发起的“海滨之城”平台。二是积极筹办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该论坛是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山东省保留举办的三个省部级论坛活动之一,由山东省政府和自然资源部联合主办,将于10月24日-25日在青岛举办,我们正会同西海岸新区扎实有序推进会议筹备工作,力争打造国内顶尖、全球知名的海洋品牌盛会。三是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协同市委组织部等单位,瞄准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观测探测、海洋生物育种四大领域,建立海洋荐才专家、海洋科创平台、涉海重点企业和海洋科技成果四张清单,通过“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等方式培育壮大海洋高层次人才队伍,努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人才战略支点。组织开展“现代海洋英才”评选,先后评选出薛长湖等20名“现代海洋英才”,激励海洋人才创新创业。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观海新闻记者:

  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经略海洋的战略使命,请简要介绍一下新区海洋科技创新情况。

  刘然吉:

  感谢记者朋友对新区海洋科技创新的关心与关注。

  国家在批复西海岸新区时给的定位就是打造“四区一基地”,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造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近几年来,新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发展,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机构、人才和要素,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壮大

  支持战略科技力量源头创新。推进“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运营。同时,我们也超前谋划重大科学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大家知道,现在新区拥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2个(“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和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其中“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项目气源、高空保障中心已开工建设。同时,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也正在开展大科学装置的前期工作。我们充分激发高校院所平台效能,引导驻区高校院所深度融入并服务新区产业发展,加速突破海洋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目前新区集聚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11家“国字号”涉海科研院及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2所涉海高校。各类涉海科技创新平台24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8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20家。

  (二)海洋领域科技攻关加快推进

  新区聚力推进技术攻关,在国家级新区中率先推行“科技专员+揭榜挂帅”科创机制,围绕产业重大技术需求面向高校公开“张榜”“组阁”。定期梳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需求清单,用好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示范工程,建立校企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推动校企联合开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瞄准涉海装备研发制造、维修、服务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通过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大平台协作,重点在船舶海工、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施关键技术攻关200余项,37项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三)海洋领域科技型企业集聚成群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凸显新区海洋特色。新区近年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领军企业引领“三大计划”,深化高企培育“四专”(“专班+专员+专家+专业”)服务模式,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2023年,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双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是新区成立时的11倍,其中海洋领域高企突破300家,数量是新区成立时的13倍。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全区研发投入总量达到105亿元,增长7.3%,约占全市的1/3,其中涉海企业研发投入31.32亿元,增长15%,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落地

  通过逐步完善成果转化联动运行、协同、交易、服务、激励等八大机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哈工程创新发展基地等涉海高校院所科研优势,聚焦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截至目前,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完成交付,全球首批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2号启动建造,一批大国重器从新区扬帆出海。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基因测序能力全球第一。国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刺参“参优1号”等多个海产品获批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一批批优质技术成果有效赋能产业发展。

  下一步,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青岛市“海创计划2.0”行动方案,瞄准海洋重点发展领域需求,实施平台建设、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等提升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继续打头阵当先锋,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全力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

  在此,也诚挚欢迎各界朋友选择新区,投资新区,新区将以最好的服务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开花结果。谢谢大家!

   主持人:

  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有深度采访需要的,请会后联系市科技局,联系电话:85911743。

  本场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4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谢谢大家!

  (结束)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