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青岛自贸片区与各部门通力协作,
实践形成了
32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
这些新成果有哪些特点?
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发展,提出了年度形成不少于30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的目标要求。今年以来,在市委财经办统筹领导、市自贸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力组织下,青岛自贸片区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实践形成了32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国务院推广1项,部委推广2项、备案2项,黄河流域九省(区)推广5项,省级推广22项,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
今年高质量创新成果有三个特点:一是含金量高,“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获评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系制度创新最高层级;“以数字‘新基建’重塑大宗贸易生态体系”获国务院自贸部际联席会议推广,累计已有3项,数量占全省一半。二是带动营商环境根本性变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面临的障碍,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运转效率。三是青岛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航贸金融合、海洋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创新打造办事方便的服务环境
准入准营更便利
市行政审批局会同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开启建筑企业开办“一事全办”审批新模式,实现建筑企业开办“一次告知、一个流程、一事全办”,提交材料减少70%、办理时间压缩60%,平均提前17天取得相关施工证照;在全省率先推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审批“证照联办+告知承诺”,企业一次性拿到营业执照、房地产开发二级资质证书,创造了房地产开发资质告知承诺审批全省最快速度,审批时间由法定20天压减至1天,企业跑动次数由4次压缩为1次。
企业办事更方便
办税服务更精细
创新打造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创新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
青岛片区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创新构建基于数字仓库、可信仓单的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打造标准仓单质押融资全流程线上操作体系,有效解决了大宗商品行业货物难管控、货权不清晰、信息不透明、融资成本高以及线下操作耗时费力等问题,数字仓库仓储管理成本降低近40%,提货效率提高约50%,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年化融资成本降低3%-6%,累计融资560余笔。该创新成果获国务院全国复制推广。
在全省创新应收海运费信用保险融资模式,率先将出口信用保险由货物贸易拓展至海运费服务贸易,界定国际海运费保险认定标准,利用资金池平台打造便利化提款机制,建立基于保险产品的赔款转让机制,企业投保金额超2亿美元,累计获得银行授信超3000万元,融资效率提高了70%。
在全省创新落地中欧班列铁路运输单证项下贸易融资,建立铁路运单控货、融资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货物全程可管、可控,为贸易商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融资时间缩短了1-2天、成本下降近30%。
全球首创进口原油链式融资服务,打通原油融资全场景,实现原油国际海运、在库存储和在途陆运三个阶段的提单、仓单、运单融资接续转换,整个贸易流转环节一次融资、覆盖全程,平均节省企业5-7天的融资时间成本。
青岛海事法院会同青岛片区创新推出以国际海事裁判规则为基础的标准供给,从规范应用标准、编制应用范本等环节,完善航运经贸规则供给链条,打造航运经贸标准合同范本,有效保障港航企业涉外合法权益,累计签订相关合同2000余份,港航企业内部合同审批时间减少30%,诉讼案件数量减少50%以上。
青岛海关会同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开展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以信用管理为基础,将“通关时审查”改革为“申报前预确认”,实现快速通关放行,已实施10批次,惠及30余个中外品牌商品10万件,协助收发货人避免经济损失近40万元。
创新打造差异化发展高地
西海岸新区自然资源局会同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海域使用权及海上构(建)筑物所有权一体登记新路径,明确适宜登记的海上构(建)筑物定义及权属调查与测量标准,健全完善登记操作规程,并颁发全省首本一体登记证书,对于保障用海企业用益物权起到了示范作用。
市海洋发展局会同青岛片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海洋经济活动商事主体登记直接认证机制,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构建识别逻辑体系,形成简便高效、可复制可推广的认证新机制,有效提升了海洋经济活动单位识别的时效性与经济性,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认定准确性由56.4%提升至86.6%,认定数量增长18.3%。
西海岸新区生态环境、金融监管等部门会同青岛片区深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推动气候投融资机制创新,建立气候项目全周期管理机制,先后落地了全省首笔“碳中和”贷款、全省首批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全国首单超低能耗建筑性能保险等,绿色信贷余额279.5亿元,同比增长43%,绿色基金总规模435亿元,为全国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提供了模式借鉴。
市生态环境局会同青岛片区创新建立碳评纳入环评新机制,在轮胎、啤酒等重点行业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新机制,制定碳评技术指南,设定碳排放绩效水平、规范碳核算方法体系,累计在4个规划环评和13个化工、电力等重大项目环评中纳入了温室气体排量核算与评价,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00万吨,提出减排措施80余条,填补了国家、省在该行业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空白。
创新打造协同开放高地
创新打造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协同发展机制,牵头建立黄河流域“9+2”跨境电商产业合作交流平台,重塑物流服务、产品分销机制,举办黄河流域跨境电商博览会,成交额3700余万元,全面降低电商综合物流成本20%以上。
市发展改革委会同青岛片区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黄河流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在全国首创“1+N+X”工业互联网立体赋能模式,聚焦沿黄省(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建设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赋能7个省(区)387家企业。
青岛片区协同济南片区、烟台片区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互认”新模式,对异地许可外国人才转聘本地工作,实行许可“异地互认、即审即办、原件代核、跨域出证”极简审批,审批流程由3个精简为1个,提报材料由10项精简至4项,申报材料精简60%、审批环节压缩70%。
青岛片区会同聊城阳谷经开区推出进口铜精矿“两段监管”新模式,对进口铜精矿五项有害元素检测、品质项目检测分段监管,通关效率提升50%,带动其铜精矿进口增长近26%。
青岛片区联动潍坊滨海经开区创新探索农药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落地全国首单农药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开辟了农药跨境电商出口新渠道。
以上高质量制度创新,带来青岛片区营商环境的显著提升,截至前三季度,带动青岛片区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有效彰显了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青岛片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助力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新社记者:青岛自贸片区已经形成了30余项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请问今后将如何在全市层面放大这些制度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充分释放自贸片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Q2
财经齐鲁记者:请问近年来海关在自贸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在强化数字赋能服务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袁涛:青岛海关将自贸试验区作为推进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主阵地,聚焦建设大口岸、服务大通关、集聚大产业,以智慧监管促进自贸创新力度。截至目前,共推出80多项监管创新举措,2项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9项在海关总署备案,40余项入选山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为自贸片区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将建设“智慧海关”“智慧口岸”作为推进自贸创新的重点方向,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不断优化监管模式,改进监管流程,为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赋能助力。聚焦“智慧建设”已推出有关创新举措24项,占关区自贸创新举措总数的30%。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施智能转运,优化“港”的组合。“区港一体”是青岛自贸片区的先天优势,港口也必然是自贸创新的重点领地。为进一步放大青岛片区“区港一体”优势,促进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青岛海关创新实施“货物转运监管模式”。针对青岛港与周边支线港口间货物双向转运需求日益增大、海关传统监管方式不够灵活等问题,联合港口部门搭建“智能转运监管平台”,通过海关监管数据与物流数据互联共享,实现跨港区货物高效转运,港口作业无缝衔接,货物流向全程可溯。同时,叠加“水水智能中转”“海上集港”等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内支线货物企业换船不方便、多次删改单等问题,切实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目前,平台已在青岛港与日照港之间上线运行,监管船舶522艘次,转运货物21.6万余箱。下一步,将在烟台、威海等其他港口推广应用。
此外,我们还创新打造了“青威一港通”监管模式,实现支线港与青岛港之间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有效提高货物流转效率,单箱可节约操作成本约800元。目前该模式已复制推广至日照、烟台、潍坊、董家口等五个支线港,共完成试点作业3.9万箱,累计为企业节省运费2000余万元。
二是探索顺势监管,改进“查”的流程。在实践中我们积极运用智慧化手段,探索“管得住”与“放得开”的有机统一。创新提出“先期机检+直装直提”模式,货物在装卸船运输途中,顺势经过口岸机检设备,机检扫描和审图验证没有异常的,直接船边提箱或者安排装船,发现异常的再实施精准布控,后续被海关有关查验指令命中的,不需要二次过机,实现了查获率与通关效率的双提升。目前,已通过该模式查获涉及濒危、药品等禁限类货物案件等11起,查获固体废物704.2吨,还查获1起夹藏韩国化妆品重大走私案,极大提高了海关正面监管效能。同时,守法企业获得感也大幅提升,平均每箱节省物流成本约600元,压缩通关时间3-7小时,累计已为企业节约成本270余万元。
三是强化人机协同,提升“检”的效能。检得准、检得快是海关监管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智慧监管”推动自贸创新的重要切入点。为提升口岸卫生检疫工作效能,青岛海关在全国率先推行“无接触式入境卫生检疫”模式改革。围绕入境交通工具卫生检疫的“测温、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卫生处理监督”等核心环节,通过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智能终端设备,对低风险船舶实施智慧电讯检疫,无需登临即可开展卫生检疫,检疫没有问题的靠泊即可作业,单船检疫时间由过去70 分钟左右缩短至约15 分钟,可为船舶减少卫生检疫时长超79%,每年可为关区航运企业节约非生产待时、燃油费等直接费用约1.5亿元。目前,已从试点初期的海港入境船舶延伸到陆路口岸入境列车、货车等多个应用场景。
此外,针对进口棉花人工过磅鉴重效率低、安全风险系数高等问题,创新“进口棉花‘智能鉴重’模式”,通过研发棉花智能鉴重系统及相关应用设备,取代传统的人工逐包鉴重方式,并可实现远程“云复磅”。截至目前,已累计鉴重进口棉花6000多吨。
下一步,青岛海关将深入贯彻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持续升级智慧监管手段,优先在自贸片区范围内试点高效精准的智慧监管模式,积极拓展无感通关、智慧查验、顺势监管,为服务推动山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关力量。
Q3
智慧青岛记者:请问税务部门在助力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Q4
齐鲁法制网记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在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Q5
观海新闻记者:请问青岛片区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有什么打算?
我们目前探索出了涵盖货物贸易、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边境货物规则的创新成果,刚才给大家也介绍了,我们今年的32项创新成果,其中在货物贸易领域会同海关根据CPTPP关于海关管理和贸易便利化等规则,探索形成了输韩农产品前置检测的模式,在青岛自贸片区设立的检测实验室400多项检测内容均获得韩国方面的认可,这样输韩的农产品在青岛自贸片区就可以进行前置检测,韩方认可我们出具的检测报告。出口韩国的食品和农产品凭这些检测报告在韩国通关的时候就可以免除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处的检验检测,大幅度地加快了在韩的通关流程。
还有刚才介绍的“FDA小型企业资质认证收入证明‘即时办结’”创新成果,也是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在全国率先以告知承诺来规范涉外非常规税务证明的事项开具,将“美国FDA小型企业资质认证收入证明”办理纳入告知承诺即时办结事项清单,为国内企业更好的联通海外市场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另外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我们聚焦CPTPP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先后探索出了“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商业秘密多维度保护创新”“移动查验单兵集成知识产权商标智能识别应用”“知识产权跨域协同保护”等多项省级以上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在金融服务领域,围绕CPTPP金融服务章节中具体细则,实践探索出“动产质押融资”“进口原油‘链式融资’”“外贸企业汇率避险增信服务”等制度创新成果。
下一步,围绕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我们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青岛自贸片区创立一批企业创新联系点,我们也将进一步扩大,将企业作为创新的前哨,充分挖掘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在经贸活动当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尤其是与国际经贸规则不一致的制度性诉求,通过对标规则、靶向解决企业实际需求来探索制度型开放。另一方面,加强对国家已出台试点政策的研究分析,对其中不涉及上级事权的事项,结合青岛自贸片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谋划推出新一批可对标的改革事项,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开展制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