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感谢王清春副秘书长的介绍。接下来是记者提问环节,请大家就发布的内容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中国报道的记者。
我想问一下,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青年在一个城市扎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高校毕业生又是青年的主体,请问我市在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青来青就业创业、打造青年宜业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传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首先感谢中国报道,感谢各位媒体记者长期以来对我市就业创业工作,尤其是青年人才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我们现在感觉到很多青年人才信息的获取大量的还是通过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城市的推介、对城市环境的宣传报道,对我们青年主流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也诚挚感谢和欢迎各位媒体记者对我市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措施和努力作深度报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是发展之源,着力推动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推动实现青年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本身就是我们人社部门首要的政治责任。我们常常讲,就业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因为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牵着经济发展,所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高校毕业生个人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他们背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关系到我们这个城市高质量的发展。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吸引集聚以青年为主体的高校毕业生来青创新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升级提优,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吸引力。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之下,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尤其是我们出台了新一轮的就业优先政策。在工作中我们坚持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导向,进一步优化调整了部分就业创业补贴,强化创业项目落地奖补,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制度,打出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组合拳”。在工作中进一步实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一次性安家费政策,这个一次性安家费青岛从“十三五”以来就一直坚持持续推动,比如博士在青留青工作可以享受15万的安家费,硕士10万,博士后出站留青工作有25万。这里面还体现了一个鲜明的推动人才产才融合的导向,比如博士后出站留青,在机关事业单位的是25万安家费,但是到企业工作的安家费提到40万,进一步推动人才面向产业、面向经济主战场。同时我们还推出了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政策,现在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青岛政策的广度和支持力度都是走在前列的。比如我们针对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每个月都有500、800、1200连续36个月的住房补贴。我们常常讲,一个人才到城市最难的就是前3至5年,所以我们政府强力推出了惠及广大青年人才的一些住房政策,着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在青岛的住房压力,有效降低人才在青岛的生活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吸引99.06万名毕业来青就业创业,发放住房补贴10.17亿元、一次性安家费10.01亿元。同时,实施创业孵化补贴和奖补政策,引导创业孵化载体为青年人才提供低成本创业场所和全生命周期创业服务。很多政府来推动的创业孵化载体,只要符合条件、符合政策,我们一般都是前三年免租金,后两年减半,进一步推动我们青年人才的创新创业。同时,我们各个孵化器、各个创业载体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担保、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包括场地的租金减免等。在这方面我们也诚挚欢迎广大青年人才来青进行创业。目前,全市建成国家和省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8个,孵化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二是服务提速增效,提升城市环境亲和力,让广大青年才俊到青岛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度。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到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毕业学年在校生,落户办理实现“秒批”,只要通过我们的网办系统提交有效的身份信息都可以实现“秒批”。同时,我们在全国创新打造“学历汇”毕业生学历信息采集平台,以往很多毕业生留到一个城市工作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毕业证、学位证,包括各种各样的材料,我们这个“学历汇”和教育部学信网大数据打通,信息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青年人才在青岛办理落户、办理其他方面减材料、少跑腿,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一些毕业生材料不全影响落户的情况。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程进行简化,现在高校毕业生在青岛所有的就业流程实现了“全程网办、全市通办”,在全市各个基层人社服务网点都可以达到全市通办的水平。
三是渠道提质扩面,提供城市多样化就业选择。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产才融合的鲜明导向,人才来到青岛首先不是就业就是创业,一定要为青年人才在青岛提供更广阔的干事创业的舞台。在工作中我们推动国有企业持续扩大招用数量,稳定事业单位招聘的规模,基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推动事业单位进一步稳中有增。比如我们对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人员的招聘,原来每年的招聘计划都是固定的,从去年开始,我们针对市属事业单位就把近三年所有事业单位的人才编制总量全部下放给招聘单位,这三年期间可以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来统筹使用,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事业单位的用人主导权,也提高了优秀毕业生在青岛找到更好工作的选择。同时,我们进一步扩大了“三支一扶”招聘招募规模,“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期满合格可聘为(街道)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也就是俗称的在基层服务期满合格的可以解决事业编。近期我市已开启2022年“三支一扶”岗位需求征集,涉及支教、支医、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创新搭建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这项工作从去年全面启动以来得到了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热烈欢迎,效果非常好。现在这个实习实训公共平台累计的企业已经超过了1000家,提供的岗位已经超过5万余个,去年超过1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实习实训这个平台上进行见习实习。同时,符合条件的,尤其是硕士、博士,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见习实习补贴。2021年以来,我们现在见习实习的数据已经超过了5000多人。同时在人才服务过程中我们持续打造“不打烊”“不断档”服务,开展“青聚英才”青年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实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计划”,毕业生离校之前我们协同各高校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和学校协同起来。同时我们还开展了“青雁归巢计划”“‘就’在青岛”直播带岗系列活动,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适时推动线下的人才招聘,针对大学生组织开展招聘服务、就业指导、政策宣讲上云端、进校园,我们坚持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我们协同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事业单位持续推动高校毕业生来青留青。今年以来,共提供岗位13.7万个,现在光市本级收到的简历达到了3.2万份,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昨天刚刚有个数据统计,今年1-3月份,吸引的青年人才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在疫情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
各位媒体记者,市人社部门作为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部署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构建有利于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撑,厚植青年来青就业创业的沃土,鼓励扶持更多青年聚青创新发展、筑梦圆梦!
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
我们了解到,在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岛自贸片区将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友好型示范园区”,请问,咱们的优势有哪些?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隋斌: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感谢青岛日报这位记者对青岛自贸片区的关注。全市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我们自贸片区提出了要把青年组织在创新链上,全面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友好型示范园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国家战略优势。大家知道,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们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一些制度性开放的先进经验都是来自于自贸片区。自贸区倡导的就是开放和自由流动,包括人才、信息、货物、资金的自由流动,这对青年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我们青年的群体是最喜欢拥抱新鲜事物的,很多时尚的元素和文化都是青年人来引领的。我们在座的绝大多数媒体记者也都是青年群体,也是我们青年中的精英,这种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一定对青年人是有吸引力的。
第二,创新优势,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势。自贸片区按照中央“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要求,推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176项创新案例,其中5项获得国家部委备案、29项在全省推广。同时,为了支持自贸区的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上合示范区和自贸片区人才聚集的支持政策,一共有15条,这都对青年人才在自贸区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保障。我们自贸片区也推出了对人才的一些创新做法,比如说“按薪定才”,有些青年人可能没有获得称号,但是他有一定的技术或能力,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就是给的薪酬,薪酬达到一定数额以上我们就认为他是人才,就可以获得人才相应的一些政策支持。这是我们的创新做法。
第三,平台优势。去年,揭牌成立了智城·山东自贸区(青岛)国际人才社区,这个做法得到了省人才办的支持,在全省复制推广。我们现在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国际人才社区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在自贸片区周边也有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形成了产才融合体,区校企联动推动人才发展,这也为毕业的大学生人才到自贸区就业创业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以上是我们总结的三个方面优势。下一步我们根据全市的部署着力推动了一个“闯创驿”青年创业基地建设,大概有几千亩的区域,通过城市微更新,把整个片区的产业内容进行置换,来打造成适合我们青年人才在这创新创业发展的集中体现的区域,也欢迎我们媒体记者朋友去调研、了解,帮我们宣传推广这个“闯创驿”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推出四个“一批”,即出台一批支持政策、搭建一批创业载体、成立一批集聚青年人才的组织、推出一批服务举措,通过这四个“一批”,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示范园区建设“青岛标准”和“自贸模式”。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好,我是青岛晚报的记者。
我们了解到,市南区正在积极争创“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请问市南区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方面有什么打算?
周正: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市南区是青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部分中央、省驻青单位,部队驻青机关都在市南,青岛市的市级机关所在地在市南。市南这些年也先后承办了奥帆赛、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市南区常住人口48.66万人当中,14至35周岁的年轻人占近1/4。市南区的产业结构也是以楼宇经济、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为主,这种产业结构也为青年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可以说,市南区在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
市南区多年以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在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这是一个新征程,也是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新的征程当中,每一名市南人都是建设的主力军,每一名青年人都是“最青春合伙人”。为了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区建设,市南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的打算:
一、倡导青春市南为青年,让城区对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更友好
主要是通过打造“五个市南”来提升青年的“五感”,助力青年成长成才:一是打造“青春之岛·精致市南”,通过实施“青年宜居”行动,全方位建设“花海市南”,推动“青年驿站”扩容提质,落实高校毕业生住房、创新创业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提升青年归属感。二是打造“青春之岛·活力市南”,通过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做实产学研创新联盟,实施“青创先锋”行动、“青鸟计划”才聚市南行动等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提升青年获得感。三是打造“青春之岛·时尚市南”,通过推动市南区历史城区复兴发展,提升服务青年文化品质,拓展“国际青年朋友圈”等一系列措施,提升青年体验感。四是打造“青春之岛·幸福市南”,通过擦亮“最优教育在市南”“卫生健康强区”品牌,完善社会保障,提升青年幸福感。五是打造“青春之岛·高效市南”,通过开展“青年会客厅”“彩虹伞”法治宣传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提升青年安全感。
二、推动青春市南青年建,让青年在建功市南区高质量发展上更有为
主要是以五大行动为载体,助力青年在市南建功立业:一是实施“青春铸魂”行动,不断凝聚起“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二是实施“青春先锋”领航行动,引领城区文明风尚,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三是实施“最青春合伙人”建功行动,在市南区掀起青年创新创业热潮,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争当创新排头兵,充分发挥青年在市南起强势求突破过程中的生力军作用。四是深化“社区青春行动”,注入社会治理青春元素。目前在市南区正在打造“全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以党建带团建,引领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五是实施“青春志随行”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和引领青年服务和参与各项社会事务。
总之,市南区将通过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举全区之力,不遗余力地将各方面青年才俊广泛吸引到市南来,在市南生根、发芽、结果,不断激发市南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让市南年轻态,让青年更出彩。
谢谢。
记者:各位领导上午好!
请问一下,下一步,青岛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如何推动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
张海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关于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实施方案》正式形成,我市已列入全省首批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创建,10个区市正积极争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下一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以“作风能力提升年”为契机,转作风、强能力、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充分发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优势,当好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的“联络员”
锚定方向,根据《实施方案》明确的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并及时梳理推进落实情况、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我市工作的创新思路、对策建议。我们将持续开展常态化青年会客厅活动,搭建起政府职能部门和青年沟通对话的桥梁纽带,“听青年声音、解青年难题、助青年发展”,邀请青年参与惠及青年政策的制定,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努力形成我市青年共同发展的互动机制。
二、高标准启动、高质量实施,当好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服务员”
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形成推进合力,细化制定《青岛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指标体系》《青岛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责任清单》,抓好方案实施和政策落地转化。聚焦青年发展全周期全链条需要和“急难愁盼”问题,强化青年政策系统集成服务,协调推动各成员单位,就青年切身相关的就业创业保障、教育扩优提质、居住条件改善、交通环境优化、医疗健康保障等内容出台一批利好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平台载体、民生项目。突出“青年元素”,创新推出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建好用好青年聚集的园区、街区,力求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举措,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加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当好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宣传员”
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深入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全方位做好青年发展利好政策、青年实事项目的宣传推广,不断提高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和认可度,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多角度挖掘和宣传青年先进典型,讲好青年故事,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意义和阶段性成效,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汇聚青年力量,注入强大动力。
谢谢,我就回答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