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在“十三五”期间是如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

2021-01-07 11:06 来源:本站原创-新闻发布会

  记者:刘局长,您好,我是《中国改革报》的记者。学有优教是广大市民朋友的美好期盼,教育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请问青岛在“十三五”期间是如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

  刘鹏照:感谢您的提问。进入新的时代,老百姓从“有学上”得到了解决,变成了“上好学”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们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市民的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平衡,我们不断加大中小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力度,增加学位供给。同时我们推出了集团化办学的改革,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有效破除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我们现在从全面的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十四五”今年是开局之年,我们开启了优质均衡创建工作。

  一是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印发实施《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师队伍配置标准、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教师收入标准“五统一”政策,采用义务教育城区学校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城乡学校一体化捆绑式评价等方式,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内涵发展。这是解决城乡差别的问题。

  二是进行集团化办学改革。按照“模式多样化、办学特色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的思路,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去年、前年分别成立了青岛二中、青岛五十八中、青岛实验初中、青岛一中、青岛九中、青岛实验高中等教育集团,全市基础教育优质教育集团达到65个,这些教育集团都是以名校、优校为核心,通过输出优质校先进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精品课程、优质教师等方式,打破学校间、区域间、城乡间的壁垒和界限,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广的领域。去年我们改革性的出台义务教育学段实验学校建设方案,在全市城乡确定了首批34所市级实验学校,组成3个实验学校集团,实验学校的改革,我们打破市和区市之间的界限,打破城乡之间的界限,全市统筹改革,通过实验学校建设来创新、实践、示范、引领,目的是实现扩优提质、优质均衡。

  三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高标准建好每一所新建学校,这是一个硬件。“十三五”期间我们有五所寄宿制高中以及青岛二中院士港分校等一批新建学校均实现高起点、高水平办学,办学条件是一流的,但是在一流的办学条件下,我们更应该追求的是学校内涵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坚持素质教育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以“阳光校园”为重要抓手,推动学校特色办学、精致管理、品质立校。同时重点抓好“教师、教研、教学”三个关键环节,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研质量水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

  回答完毕。

  记者:刘局长,您好,我是中国教育在线的记者,我想问的问题是,我们知道青岛正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请问青岛如何精准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城市经济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呢?谢谢。

  刘鹏照:您问的这个问题涉及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是与城市的产业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的地位密不可分。在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推动城市发展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职业教育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逐步建立。

  一是构建起“一区一城一基地”的格局。这是现在和将来青岛职业教育一个框架,我们启动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已经开工奠基国际职教城,推进中德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我们还推出了一些职业教育改革,像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融合发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开展社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等一大批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制度加速建立。

  二是坚持“三化三通三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三化”是指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市场化、国际化;一体化讲的就是中高职一体化、校企一体化,市场化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际化就是用国际思维、国际视野推动青岛的职业教育发展与青岛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三通”是指推动职业教育上下贯通、普职融通、校企联通;“三合”指的是推动职业教育整合、融合、综合发展。例如,我们印发了高中阶段联合育人的实施方案,开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研究实践,推动普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探索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执教。仅2020年,全市由综合高中、普通高中转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2370人,普职之间实现了更好的融通融合。70%的中职学校学生可以通过“3+2”“3+4”贯通培养,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去年成功承办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100余个,为联结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沟通交流与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优质平台。

  三是进一步提升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重点瞄准全市紧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刚才提到的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我们坚持“骨干+特色”发展的原则,新增大数据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维修等34个专业,停止了35个专业的招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是企业、学校、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我们印发《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10个配套文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有机的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全面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协调大批职业院校学生返岗实习,为海尔、海信等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下一步结合青岛的“十四五”规划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谋划,我想青岛的职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一是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方面大力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本科、硕士的改革,同时我们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的院校建设,突破现在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差、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另外我们要积极的探索技师、学院双挂牌的改革,实现学历教育和技工教育有机的融合,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我们都要写到“十四五”的规划当中去。

  除了围绕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建设,我们还要补齐青岛职业教育的短板,像在健康护理学院建设、电子职业学院建设、旅游文化职业学院建设、海洋职业教育方面的短板我们要通过改革、通过加大力度的资源整合来补齐这些短板。

  谢谢,我就回答这些。

  记者:刘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新闻网的记者。我们都知道“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这么重要的五年,我市教育将如何定位、如何发展?谢谢。

  刘鹏照: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教育的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教育强国。青岛市也是围绕目标要求,建设青岛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把青岛市建成教育强市。我们提出了“新、变、稳、活、高、优、特、强”八个字的方针谋篇布局,我们提出深耕细作、求实求效、扩优提质、务本务根的指导思想,力争到2025年,全市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建成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区和教育支撑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一是把握一个“新”字。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教育的新发展格局,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青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把握一个“变”字。科学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主动求变、精准识变、科学应变,在变化中发现机遇,在变化中深化改革,在变化中促进发展。同时,我们也将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的“不变之变”,牢记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根本贯彻始终。

  三是把握一个“稳”字。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做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持续保持教育事业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局面,确保教育系统长期稳定。

  四是把握一个“活”字。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魄力和勇气,以开放姿态、灵活形式推动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拿出切实的改革举措激发学校、校长、教师的办学活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五是把握一个“高”字。坚持高质量基本要求,将高质量、高品质作为教育发展的追求,突出优质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是把握一个“优”字。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优质的教育的期盼,坚持扩优提质,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教好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七是把握一个“特”字。让青岛教育有特点,巩固和扩大我市在海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努力在人文教育、科技教育、法治教育、生存教育等方面形成青岛教育的品牌;让青岛的学校有特色,倡导“特色办学、精致管理、品质立校”的发展理念,指导学校确立特色定位,实施精致化管理,不断提升育人品质;让青岛的学生有特长,我们将探索分层、分类、分流教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充足的机会选择适合的教育发展方向,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努力的成才,实现成功。

  八是要把握一个“强”字。将建设教育强市作为“十四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高水平公共基础教育服务体系,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文化支撑,体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我就回答这些。

相关新闻
平台集群 : 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 爱青岛手机客户端 - 爱青岛新媒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