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在座媒体朋友们,请就今天刘局长发布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
记者:您好刘局长,我是青岛早报的记者。众所周知,大沽河是青岛重要的水源地,您刚才提到海水入侵,我们想了解一下,海水入侵对大沽河的影响是什么?另外对大沽河海水入侵的现状有什么应对?谢谢。
刘龙江:感谢这位早报的记者。大家都知道,青岛市是海滨城市,也是海湾城市。我们的海岸线有800多公里,海水入侵是我们重要的关注点和重要调查的情况。因为海水入侵造成的危害,比如农田损害、破坏基础设施,导致人民生活饮用水困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其对生态的破坏,是诸多负面影响,对动植物都有重大影响,这方面需要长久观察。
本次我们选了墨水河下游和红岛湾新区作为调查的试点,主要工作,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长期水文监测,利用了物探、钻探、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自动化监测和区域大数据分析技术,把数据收集起来进行分析,系统研究,查明海水入侵作用水的平衡机制,作为长期预测和防治建议。预计这项工作,2020年将有初步成果,到时候会及时向社会发布。
谢谢。
主持人:好,请继续提问。
记者:刘局长您好,我是青岛大众网的记者。2019年青岛发起十五个攻势,赶学深圳的劲头正劲。请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呢?
刘龙江: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因为发起十五个攻势是青岛市大家关注的一项工作,我们赶深圳、学深圳,共同进取。作为发展,基础资料是关键的,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作为地质调查数据,是所有数据中最重要的数据之一,因为未来的发展,空中、地面、地下三位一体发展。本次开展城市地质资源调查,主要是自然资源管理调查,构建了三维地质模型、陆海一体的地质环境监测网,建设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平台等几项任务,不仅精准服务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大型工程建设,比如地铁、海底隧道,各种涉及地下的大型建设,包括管理、运行等全过程,更将使青岛作为滨海基岩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因为这次16个试点城市中,只有青岛一个是海滨城市,所以基岩型是全国的代表,有示范作用。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上,制度保障体系和技术标准、成果应用服务等方面,将会取得很多突破,打造城市地质调查全国示范样板。
谢谢。
主持人:这位记者。
记者:您好,我是财经日报的记者。请问刘局长,这些地质调查的成果对未来的应用有哪些?
刘龙江:刚才说了,成果非常多,这次我们采取中央和地方一块来做这项工作,对未来应用的前景是比较广阔的。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和地质调查管理与服务体系,主要应用于未来国土规划,国土规划是自然资源部成立以后的一张图,这个规划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地质调查,刚才讲了,天上、地下,地表和地下依据,规划依据。再一个,建设集智慧城市应用管理全过程,主要服务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国土空间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撑。第二个方面,为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了服务支撑。第三个方面,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服务。第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为城市地质安全保障提供服务。第五个方面,为重大工程选址建设规划提供技术服务。第六,为政府部门提供城市地质信息与决策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地质科普资料。
谢谢。
主持人:好,还有记者需要提问吗?
记者:刘局长您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刚才您也提到,这次地质调查形成的“1115+”的青岛模式,能不能再详细介绍一下青岛模式?比如有哪些特色或者优势?谢谢。
刘龙江:谢谢你。青岛这次地质调查有青岛的模式,刚才讲的“1115+”模式,一模是城市三维地质模型,一网是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和综合地质服务与决策平台。5项任务,刚才也说了,主要通过对环境资源地质灾害进行调查。青岛模式,主要是在全国率先打造多网融合、陆海统筹、标准规范、应用导向的滨海基岩型城市地质调查模式。多网融合是指用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于决策支持平台,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中央组成部分,将与国土调查、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等平台互融互通,实现城市全息透明、地上地下一体、资源协同开发、全面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最后都形成一张网,下一个发布会的潘奇局长,他主要是抓信息化,整个资源是一张网。陆海统筹,开展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排查地质灾害隐患,构建陆海统筹,有效规避地质安全风险和城市地质环境监测预警,保障城市发展和安全。标准示范,我们首创了滨海基岩型城市地质和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示范及相关标准,这些示范标准将对全国做地下空间调查、地质调查做示范引领作用。再一个是应用导向,以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用途管制、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为导向,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支持,支撑全市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服务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城市建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