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今天的发布会比较特殊,是我们为国家海洋实验室的工作特意举办的一次发布会。
为进一步贯彻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思想,海洋国家实验室强强联合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城、中国青岛共同建设“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于2017年11月16日举行签约仪式。
为充分介绍实验室建设目标及其战略意义,今天海洋国家实验室在这里隆重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朋友们通报相关情况。
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嘉宾: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机系统仿真平台主任魏志强
我是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外宣处处长苏文洁。
下面,请海洋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做相关情况介绍。
潘克厚:感谢苏处长给我们留口饭吃,如果他什么都懂我们就没有饭吃了。
尊敬的苏处长,各位来宾、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像刚才苏处长说的,我们在这里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马上要布局建设的第二个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有关的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我谨代表海洋国家实验室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发展的在座的各位朋友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非常清楚,美国是海洋强国,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研究论文平均引用量在世界地球科学机构中排名第一,是全世界大气与海洋预报最权威的机构。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总部所在地,拥有高性能计算系统、海湾近岸海洋观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在高分辨率大气预报研究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水平。
所以我们今天关于要组建国家实验室,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的海洋国家实验室于美国在全球系统高分辨率预测方面最强的两个机构进行合作,有关的情况,我们国际事务的谭攻克部长将具体介绍。
海洋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一直致力于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聚国内外优质智力,努力构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网络,积极推进构建以海洋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智慧和方案,为推动全球共同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提高中国的海洋话语权。现在特朗普总统到中国来访问,中美两国携手我想对我们整个世界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此次,海洋国家实验室选择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联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城、中国青岛共同建设“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我们叫“一室两地”这样一个联合实验室,将聚焦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统预测模式,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为世界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和预报,不管是我们人类的防灾减灾、经济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经过长期准备,2017年11月16日,三方将在海洋国家实验室举行实验室签约仪式,正式启动这个工作。
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是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的第二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第一个是今年5月22号在澳大利亚建的是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将以中美三方已有的研发力量为基础,集聚全球更多优秀人才,开展高分辨率海洋及地球系统模型开发、模拟和预测,增强对地球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我们相信,该研究中心建立,不仅将为我国与美国共同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搭建一个科技创新的“窗口”和“桥梁”,而且会有力促进两国科技人员和创新文化交流。,该实验室将为世界地球系统模拟预测做出重要贡献。
借此机会,向各位媒体朋友通报另外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依托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高性能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海洋国家实验室组建的“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将于11月18日正式签约启动,这个联合实验室汇集了北京大学的跨媒体智能、清华大学的大数据智能、国家超算济南中心的高速分布式计算网络、浪潮集团的超大规模云计算技术和山东大学的虚拟仿真智能等领域的优势创新资源,与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其他海洋研究力量深度交叉融合,共建国际一流的超高精度全球海洋系统智能超算与大数据应用的核心技术体系。有关情况我们魏主任也会给大家介绍,我这里就抛砖引玉,做一个总体的概括。
再次感谢社会各界对海洋国家实验室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潘主任的介绍。下面,请海洋国家实验室国际事务部部长谭攻克做相关情况介绍。
谭攻克:谢谢主持人,今天是11月9号,昨天是11月8号,记者节,我首先对咱们各位记者朋友表示感谢和祝贺,因为国家海洋室的每一次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关注。
也许大家知道,从本周开始在德国波恩将举行联合国气侯变化大会,从11月6号,来自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的25,000多名代表参会,德国总理和法国总统也将到会讲话。会议将就《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为什么我讲这一段话呢?因为知道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降低对气候变化过程、幅度认识的不确定性。地球系统模式是理解气候与环境演变机理、预估未来潜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种工具。简单来说,我们将要成立这个联合实验室,将为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一种工具。
当前,全球海洋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开放科学与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自2015年正式开园启用运行以来,按照南北并重、东西共举的原则,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国际化战略,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汇聚全国和全球的科技优势力量,开展前沿引领性、战略性、基础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造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此次我们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在美国合作建设“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又一尝试。我们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在美国合建的“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将聚焦研发新一代高分辨率多尺度地球系统预测模拟框架,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提供可靠数据。简单来讲,我们将围绕着工业化革命1900年前后500年,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做出全球气侯变化的模拟,并且是一个高尺度分辨率。
除该实验室外,海洋国家实验室还携手德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合作建立五个国际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多个开放工作室,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研究中心。
我们将要建的联合实验室有什么意义呢?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的国家。根据《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近百年来我国陆地气温增加了0.9℃,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暖以及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城市安全等造成严重威胁。据统计,21世纪以来,气象灾害已造成全国平均每年2000人死亡,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万亿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抬升、沿海灾害风险加剧、物候期变化、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等,已逐渐影响我国沿海城市发展也包含我们青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希望,iHESP通过五年的工作,提供我们对气候变异背景下热带气旋、热浪、冬季风暴、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海平面上升的预测预报能力,为我们国家减灾防灾做出科学贡献。
大家也知道,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1880至2012年间,全球地表温度上升了0.85℃,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再上升0.3-4.8℃。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是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机构,在地球系统模式与模拟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是美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公共机构,也是全美五所大学之一,其海洋系是全美大学第一个海洋系,在高分辨率区域海洋模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各位记者朋友可能对我们海洋国家实验室比较熟悉了,我们在高分辨率全球和区域海洋耦合模式、浪致混合理论和数据同化技术方面居于世界一流水平。此次我们三方联合,期待实验室将集聚优质智力,实现优势互补,实施优良创新,获取优质成果,发展季节-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高分辨率全球和区域地球系统变化模拟预测能力,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机理,预测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加强与未来地球(Future Earth)、地球生物圈(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PRC)等合作,为科学应对和减缓全球变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我们也有信心,iHESP将会成为世界地球系统模拟预测研究的中心。
大家也许知道,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的,联合实验室也是对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大数据处理和高效并行计算技术是一个重大挑战。我们希望,通过此项工作,能够推动上述相关领域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来宾、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谢谢!
主持人:谢谢,今天我们还请到实验室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主任魏志强先生,请魏主任为我们介绍一下吧。
魏志强:各位媒体朋友,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做的工作以及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和刚才我们做的工作之间的关系。我把我大概认为大家可能关心的事给大家一起聊一下,首先大家肯定特别关心,超算和老百姓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说了这么高大上的主题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有三句话可以介绍。
第一,我们说是海洋需要关心,海洋需要计算,海洋需要超算。为什么叫海洋需要关心呢?因为有一个基本的数字,我们叫海洋是发动机,海洋是生命线,海洋是聚宝盆。海洋是发动机,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动机,大家去出差的时候,经常突然发现有恶劣天气,坐飞机起飞不了了。今天带着伞结果没有下雨,结果下雨忘了带伞了,这就是超算的核心应用,天气预报员报的准不准,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要有算法,我们中美合作第一件事就是模式,有了理论方法,得算得快,比如要预测明天、后天,结果一周以后才可以算完,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因为海洋对全球气侯的影响非常大,每年应该有一个数字,每年全球87.5%的水蒸气是海洋输送的,从一个数字可以看到,海洋是全球气侯的发动机,要研究海洋就必须需要计算,这是为什么我们说海洋需要关心。
第二,海洋需要计算,我们认识海洋,第一我们要观测海洋,第二要有理论方法,第三要有计算装备去做这件事,基本上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研制出来都是首先服务于海洋,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海洋需要超级计算,我刚才说,因为海洋非常复杂,包括地球系统更加复杂,包括大气、水圈、岩石圈、生命圈各个圈层之间的耦合,如果没有超级计算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超算平台要和我们这次做的中美联合实验室做一个密切的结合,也就是说联合实验室启动的是大科学计划,气侯变化的大科学计划,有一帮领域的科学家,而我们的平台是要提供装备支撑,提供信息方面的技术支撑,我先简单说这么几句。
主持人:接下来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提问:谭部长,要做前后一千年的高分辨率的模拟系统,它都模拟什么东西?有什么具体的内容?这样的系统对我们的气侯预测有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谭攻克:我们联合实验室有5年的科学计划,首先我们把1900年工业化革命那一年作为我们坐标轴的0点,我们要回溯一下前后500年的情况,包括气温、二氧化碳浓度,然后我们通过1900年算到2100年,再200年是现在的全球气候系统碳的浓度是怎么变化的、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包括水分等等这些都会变化。最后我们会再继续算到2200年,这就是预报。通过这样的一个科学的工作,我们能够对未来到2200年的气侯是如何变化的,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这是逐年的变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这么做是为什么?大家知道气侯变化现在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议题,我觉得我们国家海洋实验室有义务要做这个事情,我们要发挥三方的各自优势做这个事情。
潘克厚:为什么把1900年作为一个界限?在这个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相对来讲小得多,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我们人类对气侯的影响、对自然的影响加剧了,而且这种能力突飞猛进,所以通过向后的回顾,看相对自然的过程,和后面这一段时间的精密数据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应该说对我们人类控制自己的欲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应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持人:这确实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提问:潘主任,您好,我是《光明日报》的记者,咱们海洋国家实验室启用两年,已经开始了两个海外的研究中心,我们海洋国家实验室未来的海外规划布局是怎样的?
潘克厚:谭部长在过程当中已经讲了,我们今年5月22号是第一个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第二个是在美国,刚才说是在德州大学城,第三个其实已经现在很明朗了,因为也是经过了接近两年的安排,是和全世界最好的海洋科研机构,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建立深海实验室,第四个一个是在北极,联络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北极周边的国家,在今年我和谭部长包括人力资源部长特意到北欧去了一趟,芬兰、挪威、瑞典,下一步我们还会到加拿大等其他的北极圈的国家,这样探讨建设北极研究中心的一个安排。
另外在欧洲现在主要考虑那里的装备和能源各方面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将来我们在选择欧洲的伙伴,现在是在德国、英国正在沟通过程当中,看看建在哪里更合适,这样我们现在初步定的是五个,我想将来随着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海洋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的过程,我们对海洋的研究应该是更加走向全球化,就要更多的跟国际的这些合作伙伴加强更紧密的合作。
谭攻克:我们还在考虑为了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我们正在研究和探讨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提问:潘主任您好,我是《大众日报》记者,此次中美开展海洋科学合作,尤其是气侯科学研究方面,是具有怎样的背景?是否是中美第一次在实际意义上开展海洋合作?是不是具有破冰意义?谢谢。
潘克厚:中美两国在全世界,特别在气侯方面很有代表性,美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我们两国从《巴黎协定》到这次波恩大会,这次美国退出了,但是还是派代表团去了,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乃至地球系统的整个系统变化都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从1990年以后,中美两国严格来讲没有任何实际性的科技合作,到了海洋科技合作没有什么部署,这次合作如果达成,可能应该就是真是一次破冰的合作,而且我觉得也有特别合拍,特朗普到中国来访问,其实两国关系也会展开新的一页,海洋实验室在我们中美海洋科技合作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对中美两个新兴大国的关系发展也是具有非常好的意义,这应该对全球的科技合作应该还是具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
提问:潘主任您好,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咱们在海外的布局正在加快进行,这五个海外实验室在科技人员的体量上需求比较大,咱们这块是怎么安排的?中国和海外的科研人员的培训以及双方今后进一步的合作交流是怎样的形式?
潘克厚:这个问题把我们未来发展的问题已经提出来了,现在我们国际部和人力资源部都在着手,包括相关的资产部、科研部各个相关的部门都在进行这方面的软科学的研究,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过程,它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刚才牵扯的人员问题,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要国际化,这不单单和同行的科学的交流,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所在国的法律、民俗,到合作的具体内容上,我们还有一些高度的凝练,能不能找到大家都共同感兴趣可以操作的内容?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刚才我讲的资产,包括其实财务的管理,都会因地而议,到了美国不同的州法律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运行管理方面将来都会带来一系列的新的挑战,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一些部署在探讨,我想基本的概念将来会越来越明朗。目前我们正在筹办一个国际中心,将来它会在刚才说的这些方面担负起一个国际化的具体的安排和推动。
主持人:今天发布的主题是非常的集中和专业,我们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也非常的专业,发现在座的记者确实很厉害,对咱们海洋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很到位,还有很多的受众和百姓跟我一样,在这个领域非常的无知,但是青岛的经济主要特色是海洋经济,所以市政府对发展海洋科学、服务国家海洋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也希望我们媒体朋友们对发布的内容加大宣传报告力度,让百姓和受众得到更广泛的了解,让全世界的专家通过今天发布的内容的传播,了解我们座落在青岛的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情况和动态。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三位专家,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