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农产品安全监管是转变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关节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2014年2月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关于加强农药使用经营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议案》确定为大会议案,以次推动农药经营使用监管工作,市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整体规划三年实施的原则,今天我们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该议案三年的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有市农委副主任、农机局局长史跃林;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工作室副主任屈柯柯;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沙剑林;市农委农产品安全监管处处长宋杰,首先请史主任介绍一下情况。
史跃林: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好!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农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4年2月,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关于加强农药经营使用监管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议案》确定为唯一的大会议案。近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实地视察和调研议案办理情况;市政府将办理好该项议案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按照“整体规划、三年分步实施”的原则,出台了议案办理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由市农委牵头办理。近三年来,市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发挥好议案办理牵头单位作用,不断强化农药经营和使用监管,圆满完成了议案办理各项任务,有力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保障,统筹推进议案办理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副市长任召集人,农业、公安、财政、食药监等十三个部门和有关区市政府组成的议案办理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统筹协调推进全市议案办理工作。每年年初召开全市议案办理工作会议,对各部门、各区市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部署和分解;年终进行综合评价,让部门单打独斗变成合拍共振。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三年来青岛市级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近1.2亿元,突出支持“四建三补二追一查”十项工作重点(四建:建立镇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立村级协管员队伍、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建设镇级农产品检测室;三补:实行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配送补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贴、农药经营者培训补贴;二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农药监管追溯体系;一查:严查严办违法案件),增强了工作推进动力。
三是完善政策体系。市人大启动了《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青岛市面源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立法调研工作;市政府以第251号政府令公布了《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品牌农业的实施意见》。市农委出台了20余个指导性文件,有力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四是加强督导考核。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分解量化,纳入对各区市的科学发展考核,层层压实了属地管理责任。市政府每年年初与区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年中在镇级召开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议案办理工作现场推进会议,督促推进各区市、各部门落实相关任务,推广基层治理典型经验,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工作重点,圆满完成议案办理工作任务
按照“管住源头、标本兼治、全程控制”的思路,重点抓了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基层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全市93个涉农镇(街)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每个镇(街)配备4名人员从事监管工作, 5678个村建立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协管员队伍,市、区(市)、镇(街)、村四级监管体系搭建完成。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在基层大力推广“一图(监管区域图)、二书(责任书和承诺书)、三员(镇级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生产企业信息员)、四定(定区域、定任务、定要求、定考核)”的网格化监管制度。依托青岛农业信息网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了市和区(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将生产活动、农事操作、投入品使用和农产品检测等信息纳入平台管理。目前,已将418家“三品一标”基地、市级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农业园区的3101个产品纳入追溯系统,镇村检测数据实现了联网上传,初步实现了农产品生产信息全程掌控,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农业投入品管控更加严格。坚持把控药控肥、治地治水作为治本之策,从投入品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成了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的农药监管追溯平台,将全市3300多家规范化农资经营店全部纳入追溯平台,累计依托平台告知公示农药产品1.1万个,打印追溯码800多万条,对“谁在卖药、卖什么药、药卖给谁”实现可追溯管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青岛行政区域内禁止销售和使用6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实施高毒高残留农药替代品推广激励、高毒农药储备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三项配套制度,进一步扎紧了农药监管的“口子”。在平度市南村镇、即墨市移风店镇建立2.7万亩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区,试点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工程建设、地膜污染治理、农产品产区土壤重金属普查与防治、面源污染监测及其信息系统建设等技术措施,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化肥施用量降低5%以上,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持续开展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每年查办违法案件500起以上。
三是注重过程控制,农业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将标准化作为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完善农业地方标准,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全市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166项。归纳整理蔬菜、水果、谷物等65种农产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值,有效指导农业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基层监管机构作用,狠抓标准宣传培训工作,督促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落实生产记录、追溯管理、间隔期制度等。扎实开展标准化基地创建,已建成菜、果、茶标准化生产基地253个,示范带动面积286万亩。加快“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面积占菜果茶种植面积的73%。
四是加强产品监测,有效保障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76个镇(街道)和300个村(合作社)建设了农产品检测室,实现了市、区(市)、镇(街道)、村(合作社)四级农产品检测能力全覆盖。瓜菜、果茶、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品一标”生产基地、重点种植大户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每年完成农产品定性定量检测2500批次,快速检测20万批次,并配合农业部、省农业厅开展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形成了分级检测、品种多样、区域广泛的全方位检测格局。在全国率先将市本级开展的定性定量检测全部采用执法式监督抽查方式进行,有效实施“检打联动”。实施农产品风险清单管理,涵盖了四市三区农产品主要种植区域47个蔬菜、果品和茶叶种类,明确了72个重点监管环节。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全面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将全市“三品一标”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合作社率先纳入准出范围,凡是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的农产品必须出具《产地证明》和《检测证明》,确保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狠抓教育引导,生产经营者素质显著提高。全面建立起农药经营使用者培训制度,将农资经销店的农药经销人员、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村(社区)农药协管员以及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中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人员纳入培训范围。三年来全市共认定农民田间学校74所,培训农药经营、使用人员3.1万人,合格学员颁发“农资营销员”或“农作物植保员”证书。我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按照"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农药补贴模式,对80万亩农田实施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补贴配送工作,鼓励引导农民使用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试点区域农业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显著降低。坚持“凡检必公开”原则,每季度通报并在政府网站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三年来累计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新闻发布会4次,曝光违规违法企业20次,接受媒体采访10余次,新闻报道20余篇,农民日报头版头题以《“四个最严”怎样落地生根——看青岛求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题》为题,报道了青岛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做法;青岛电视台通过“三民”活动恳谈会、《代表之声》等节目对我市以市人大大会议案办理为契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进行了专题报道,营造了群众监督、社会共治推进议案办理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以议案办理为契机,扎实推进监管创新,带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
一是农产品监测合格率持续稳定向好。在部、省和市三级农业部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我市地产农产品平均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守住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底线。2015年,省政府在我市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青岛经验。
二是带动示范创建取得扎实成效。胶州市先行先试,2015年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单位。今年,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市、平度市和莱西市通过了市政府考核评价,我市被农业部认定为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试点单位。在全市蔬菜、果茶和食用菌主产区,打造了30个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使示范镇成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样板区、体现监管成效的展示区、探索监管手段的先行区。
三是促进了基层监管创新。各区(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富有成效的新举措和新模式。黄岛区开展食用农产品一体化监管试点,整合农业和食药两部门的监管、检测和执法资源形成合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区涉农镇(街道)配备了46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专职从事监管工作。胶州市在镇街层面采取综合行政执法的办法,在每个乡镇设立50人的综合执法队伍,解决了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即墨市探索构建“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逐步构建起了农药监管的长效机制,对种植面积超过0.5亩的种植散户实施全覆盖式管控,有效解决“散户监管难”问题。平度市地理产品保护区域达160余万亩,是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多的县级市。
四是助推了品牌农业发展。坚持品牌引领战略,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全市共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87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46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累计评选认定了2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6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胶州大白菜获评山东省首批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四、巩固议案办理成果,认真做好下一步的工作
经过三年的努力,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大会议案办理工作顺利完成。但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深化议案办理成果。
一是突出创建引领,确保整建制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2016年青岛已成功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要以此为契机,坚持动态管理、查漏补缺、完善提升,以参与创建的区(市)为主体,深化整建制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监管能力,确保2017年整建制创建通过农业部考核验收。通过示范创建,引领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监管法制化”的要求,做到“五个率先”:率先实现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建立,率先实现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全覆盖,率先实现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全链条监管,率先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率先实现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全建立,使青岛成为全国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的示范区、样板区。
二是突出整治开路,切实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推进农业行政执法监管向涉农镇(街道)延伸,逐步实现全覆盖。建成市级农业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整合综合执法基础数据,为农业执法人员配备智慧执法终端,强化装备支撑。开展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等重点环节的执法检查,依法查处制售假劣农资、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伪造冒用“三品一标”产品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三是突出能力提升,制定并实施《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16—2020年)》。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能力,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能力、农业标准化推广应用能力、农产品质量追溯能力和农产品品牌示范带动能力;尽快制定出台《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工作推进的法治保障。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消费最安全城市”。
四是突出宣教推动,鼓励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共治。以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开展“创建农安城、我们在行动”系列宣传培训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果,营造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开展“农安宣传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澄清网络谣言,引导群众参与。通过政务公开、媒体宣传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依法加大信息公开和信息发布力度,鼓励广大群众监督、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公共安全和公众健康,我们将坚持改革创新和法治思维,履职尽责,持之以恒,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落实好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大家有什么需要了解的问题请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