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及《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3年5月27日
地点:青岛国际新闻中心三楼发布厅
苏文洁: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青岛昨天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今天早晨的交通状况不是很乐观,大家走在路上非常辛苦,冒着交通的拥堵在周一一大早赶过来,非常感谢大家来到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今天我们发布的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项目,就是《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及《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出版发行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知道,一个城市的历史对感知城市的文化、热爱城市并且在城市发展中延续城市的历史特色,都起着巨大作用,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个城市的历史,才能找出今天以及今后发展这个城市应该坚持的特色和延续的方向。所以史志办的同志们花费了大量心血,一直不停地研究着这个城市的历史,而且不断推出关于城市的各种地情书,以备于政府的研究和广大民众的感知。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市史志办副主任王现军同志、市史志办副巡视员段祥泰同志以及史志办的相关负责同志到现场来做发布。下面首先请市史志办副主任王现军同志介绍《青岛市志》的发行情况。
大家好!
近期,《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和《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相继出版。下面我将这3卷志书的编修出版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志书的编纂出版情况
(一)关于《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
2001年12月,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启动新一轮修志工作。2002年,我市按照中央要求启动了第二轮修志工作。2006年2月,《青岛市志》(1978~2005)编修工作也就是《青岛市志》续修工作全面展开。《青岛市志》(1978~2005)共设大事记、城市、政治、经济(上)、经济(中)、经济(下)、文化、社会8卷,总体规模控制在600万字,记述时间断限为1978~2005年(这是改革开放时期重要的27年)。
《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于2009年底形成评议稿。其中,城市卷约230万字,经济卷(下)约200万字。2010年8月,市史志办成立编纂组实施总纂工作。2011年6月,组织有关行业领导干部和专家进行评审,并经过各承编单位、部分综合部门负责人等多轮次审校,2012年7月报送省地方志办终审并通过终审。2012年11月,《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其中,城市卷共12篇,91.4万字,49幅图表,220幅照片。经济卷共18篇,85.7万字,图表136幅,照片10幅。
(二)关于《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
2010年,根据市政府第52次市长办公会的决定,我市启动首轮《青岛市志》精编工作,主要修编任务包括:重新核实内容,充实增补史料;对原书内容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将69卷、1400万字的首轮《青岛市志》精编为8卷、700万字,采用大度16开本重新印制,并与《青岛市志》(1978~2005)一起,形成体例规范统一、内容贯通古今、装帧风格一致、编校质量精美的《青岛市志》共16卷本。
2011年4月,市史志办公室开始筹划《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的编纂工作,10月正式启动。该书采取专家全程参与编修方式,经过篇目论证与确定、专家分工纂写、责任编辑编审、编辑稿反馈作者本人及有关区(市)史志办公室征求意见、《青岛市志》总编室领导与专家审核、出版审校等阶段,于2013年初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设要事纪略、大事记、大事年表三部分,77万字,照片379幅。
二、志书的主要特色
(一)关于《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
《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分别记述了1978~2005年青岛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管理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上述两卷志书体例完备,资料丰富,内容充实,记述精当,图文并茂。2012年(出版当年)荣获全省史志成果最高奖——山东省优秀市县级志书奖。其主要特色:
一是新设篇前简述,交代事物源流。在每一篇前增加承前简述,将1978年前事物的发展历程作一个概述,交代事物源流,展示上限状况,既承接首轮《青岛市志》,又为续写新志提供背景和铺垫。
二是强化图照表使用,图文相得益彰。其中,城市卷:精选历史照片及地图220幅,图文并茂,并精编照片图注,深化正文记述;经济卷(下):采用表格、曲线图、柱形图、圆形图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图表136幅,大大增强了经管类志书的资料性和表达力。
三是增选篇后附录,提高存史价值。其中在《城市卷》4个篇章之后缀以附录,与正文内容前后呼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是增设专门篇章,突出地方特色。根据青岛的港口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特点,《经济卷》(下)单设设海关、海事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篇,突出了青岛的地方特色。
(二)关于《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
《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是全书的开篇之作。该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上限追溯至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下限断至1985年改革开放之初,记述了青岛地区兴衰变迁的历史脉络,展现了青岛地区社会发展的大势大略。该书在编纂体例上大胆创新,以要事纪略、大事记和大事年表谋篇布局,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在内容记述上体现各历史时期始先、独特的重要事件。如要事纪略建置前部分既有对北阡遗址北辛文化等史前文明的发掘记载和东夷古国的纵横捭阖,又有对秦汉以来青岛辖域主要战事、宗教文化和对外交流的变迁与发展、中外重要人物活动和经济社会重大事件的记述。同时,全书选用379幅历史照片,其中近三分之二是解放前的老照片,形象直观地再现了青岛的历史风貌。
三、保障志书质量的主要措施
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真实准确是志书的价值所在。自2010年以来,市史志办公室已经出版的地方志书,如《青岛奥帆赛志》、《青岛市志》(1978~2005)·大事记卷、城市卷、经济卷(下)以及《青岛市情手册》、《青岛年鉴》等,均获得全国、全省地方志系统评比最高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地方志系统的典型和示范。
在地方志书编纂出版过程中,市史志办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总编室制度,实行主任、副主任、编纂组层级负责制。编纂组每组3人,编纂组长从全办业务骨干中选任。每个编纂组负责一卷志书总纂、审校,总编室实行统编、统审及核定出版。
二是建立开门修志制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修志模式。比如,邀请市委、市政府退休老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退休领导干部和综合部门负责人,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有文字基础的老同志,以及驻青高校和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等,参与《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经济卷(下)评审工作。又如,邀请市档案局、市社科院等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对《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进行篇目论证,并根据各位专家的研究方向及占有资料情况,分工撰写要事纪略170余篇。比如,在《青岛市志》(1978~2005)·城市卷编纂过程中,我们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向社会征集入志照片300余幅;《青岛市志》(精编本)·卷一中约六分之一的老照片是通过网络线索获取的。
三是建立“五轮十校”审校制,将校对贯穿于总纂、审修、出版的全过程。由编纂组成员、承编单位编辑、评审领导与专家、专业校对人员、总编室成员、出版社责任编辑以及“黑马”校对软件等,对总纂稿、评议稿、终审稿进行反复校对,确保地方志书的质量。
四是明确志书资料报送程序,严把入志资料真实关。承编单位报送的志书初稿,是志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青岛市志》(1978~2005)有承编单位198个,其中城市卷主要承编单位22个,经济卷(下)主要承编单位23个。为确保基础资料的真实准确,各承编单位实行了篇目设计、资料征集、初稿编写、单位评议以及领导审定等业务流程。通过业务流程的严格执行,确保地方志书的质量。
各位记者朋友,地方志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挥着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社会功能。做好青岛市地方志工作,对于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宣传介绍青岛市地方志工作,促进全市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
谢谢各位!
苏文洁:谢谢王主任。刚才王主任对今天发布的《青岛市志》以及精编本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管理史志方面的问题,记者朋友如果还想再了解的话,可以提问,请举手示意并通报媒体单位。
记者:您好王主任,我是大众网的记者,想问一下,市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查阅地方志书呢?
王现军:青岛史志办公室和各区市史志办公室以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每年都编辑出版许多地方志成果,这些地方志成果为广大市民了解青岛历史、了解青岛市情、借鉴历史经验、谋划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详实的资料依据。同时,地方志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部头比较大(六七百万字)并且印数比较少,因此,地方志书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行。广大市民查阅青岛志书可以通过以下渠道:1、登录青岛市情网进行网上浏览。青岛市情网是青岛政务网的骨干数据库,网址是www.qdsq.qingdao.gov.cn。2、可以到档案馆、图书馆、各区市图书馆、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地方志出版以后,都要向档案馆、图书馆及各个区市赠送一部分,可以查阅比较完整的青岛地方志资料。3、青岛史志办以及各区市史志办每年都组织进校区、进军营、进社区等活动,在各区的文化馆里面也可以查阅地方志书以及相关资料。
苏文洁:谢谢王主任,这些读经真的途径真的挺重要,还需要通过媒体把这些途径向市民传阅出去。
记者:您好,我是人民日报海外网的记者,想问一下这两套志书的出版计划是怎样的?
段祥泰:很高兴记者关心关注我们史志的编纂。整个考虑是这样的,从2010年进入总纂阶段以来、2012年进入实质性出版阶段,两套志书基本进度差不多,二轮志书就是(1978-2005)已经出版第三部了,今年还想出政治卷和文化卷,一共出五部。精编志书也是从2012年开始进入出版阶段,现在出了一本也就是卷一,今年准备再出版两卷,大约用五年的时间完成这两套志书的出版。
苏文洁:谢谢段主任。
记者:王主任您好,我是大众日报的记者。想问一下《青岛市志》和《青岛市志》(精编本)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王现军:还是请段主任介绍一下。
段祥泰:大家肯定感到纳闷,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青岛市志》(精编本)起步于2010年,这是按照市政府第52次市长办公会决定编纂的,由夏耕市长提出,市长办公会通过进行编纂。这个精编本是对第一轮志书的充修,刚才王主任在发布的时候已经说了,第一轮志书共69卷,1400多万字,部头相当大,查阅起来不方便,所以市长办公会决定进行精编。这项工作就全国来讲,我们属于首创,这也得到了山东省史志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他们认为这是很有开创性的一项工作。
编纂主要怎么编修呢?缩、纠、补、创。“缩”是按照保留第一轮志书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为前提,进行删繁就简。“补”就是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完成志书以后,将近十几年或者二十年时间,又发现了一些过去的史料新的研究成功进行补充,还有遗漏的东西,比如上一轮志书由于各种原因统计、计划、社会科学等几个卷没有成书,有一个缺口,这次全部补齐,百科全书,方方面面都要补齐。“纠”就是究错,从使用情况看,由于校对和出版有些疏漏,要进行纠正。再就是“创”,创新体例,要事纪略部分一般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创新了这部分内容,使大家对青岛的历史有充分了解。我们的精编本进行编成八卷,规模控制在700万字以内。我们的目标和想法是这样的:把精编本和第二轮志书(1978-2005)形成一套地方志丛书。这套丛书达到什么标准呢?在内容上能够贯通古今,在体例上能够规范统一,在装帧风格上达到一致,规模上大体相同(都是八卷,都是六七百万字),在编校质量方面争取达到一流。希望我们做的这项工作能为青岛留下一份最具权威的、最全面的、最系统的地情文献。
记者:您好段主任,我是青岛日报的记者,刚才提到青岛正在进行第二轮修志,这个跟第一轮修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呢?谢谢。
段祥泰:两轮修志都是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进行部署的。第一轮修志起步于1982年,参加人员据估计约一万多人,搜集资料几亿以上。通过二十年的编案,第一轮志书共69卷,1400万字,最后形成的志书是“青岛建置”为上限,个别追溯到事故的发端。下限原则上是1985年,但是因为第一轮修志战线拖得太长,直到2002年才完成了第一轮修志。这么漫长的时间,所以它的下限是不一样的,早出来的是1985年,以后慢慢的1994年进入出版阶段,第一批书出来是1985年的下限,以后是逐渐延长。到了2002年初,可能下限将近到了2000年。所以这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遗憾。
第二轮志书是按照国务院部署于2002年开始的,按照规定是20年续修一次,2010年进入总纂阶段,2012年进入出版阶段。这套志书为了完整反映改革开放,按照山东省的统一部署确定是断限1978-2005,完整地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二轮修志和一轮志书有什么区别呢?第一轮志书断限不大统一,第二个是规模宏大。二轮志书实际是对一轮志书的延续,它的断限比较明确(1978-2005),规模比较适中。为什么编精编本?就是把原来的志书进行适度规模达成一致,最后形成16卷书,这就是完整的《青岛市志》。
记者:您好,我是青岛广播电台的记者。刚才王主任说到的青岛市情网,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网站的建设以及目前的状况。
王现军:青岛市情网是青岛政务网的骨干数据库,同时也是青岛史志工作直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信息公共平台。目前经过多年建设,现在青岛市情网一共设了23个栏目,市情网的文字量达到3亿多字,访问量达到860多万人次。相比而言,23个栏目都是青岛地方志的有关情况,青岛市情的有关史料。比如有一个“青岛市志”栏目,就把第一轮69卷的志书都放在上面。“青岛年鉴”栏目,收入了1988年至今发行的22部青岛年鉴。另外,还搞了一个“青岛市情E网通”,以动态史料地图和图片相结合,形象展示了青岛市各区市、各乡镇街道、各社区(村)的地情信息,这也是很好的一个栏目,市民朋友以及搞地情研究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网站非常方便地查阅到青岛地方志机构编纂的地方志书或者年鉴资料。
谢谢。
苏文洁:刚才记者们的问题都非常好,也是今天发布会除了发布稿之外的应该发出去的内容,会后也希望整理一下这几个问题迅速放到邮箱当中,希望各媒体把这些有关信息以及市民们如何查阅的信息传播出去。这些年来,青岛对地方历史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我看青岛日报开设了“那城·那人·那事”特别好,有时候看中央九套的纪录频道,对各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经济以及各个方面的记录,看了以后也觉得非常澎湃,所以希望青岛的当地媒体对青岛历史多多加以宣传。
我也是土生土长的青岛大嫚,回头想来,在我记忆当中的历史得到最多的信息是大部分青岛建志以来,特别是德国侵占以来,因为留下的东西比较多,可以亲眼看到总督府、青啤博物馆等,德国侵占时留下的东西。还有山东大学建校以来,19世纪20年代以来,特别是这么多的青岛名人留下的文化遗迹,这都是引以为傲的地方。但是青岛历史没有那么简单,刚才王主任介绍了,从东夷古国、秦汉以来,特别是宗教文化,道教在崂山特别是我们拜膜的,很多历史百姓都不知道,有时候到胶州、即墨看看古镇,还是非常震撼的。所以也希望媒体动作我们的传播,把青岛更深更往前的历史传播给市民,让大家对青岛有更多了解,更多自豪,对青岛历史的延续共同尽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谢谢王主任、段主任,发布会到此结束。